紉機零件地方(河北)標準立項
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縫紉機生產中心和生產大國,但還不是強國。我國正在利用世界縫紉機產業大轉移的有利時期給縫紉機工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加入WTO以后面臨的各種挑戰,重新開始審視縫紉機工業的發展戰略,特別是在產品開發上提出從跟隨式向跨越式轉變的思路。針對已經實現大規模生產的高速平縫機、高速包縫機等主導產品,力爭在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上縮短與日本等先進國家或國外著名企業在時間上的差距,求得同步發展。雖然我國的縫紉機生產在世界上已處于一定地位和水平,但是在行業標準內尚有不完善的地方,缺少相應的技術和質量標準,導致我國的縫紉機行業一直無法觸及高端領域。
眾所周知,縫制設備屬于精密機械之一,在實現縫紉的各個工作過程,主要依靠四大機構(包括其他輔助機構)的配合來完成,無論哪個部位運行稍有誤差,都會影響縫紉質量。針桿機構、勾線機構、挑線機構和送料機構是實現縫紉目的的4大主要機構,也是各種專用縫紉機最基本的機構。縫紉機代替手工進行縫制,就是通過這些機構和其它相關的輔助部件密切配合來完成工作的。對于某些專用機來說,除上述機構外,因種類不同,還增加了具有擺針裝置的擺針機構、切刀機構、剪線機構、開停車機構和供油回油等機構。可以看出,零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縫紉機整機的質量。
昌黎縣的縫紉機零件加工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經過30多年的自我發展,完成了從原始積累到發展壯大的過程,目前已形成工業縫紉機零件企業及加工作坊160余家、產值5億元的產業集群,產品涉及彎針、壓角、針板等近4000個品種,彎針類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國際市場占有率也已達到70%,從業人員達6000人。
由于目前國內工業縫紉機零件尚無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各五金企業長期以來全部以加工合同、技術圖紙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憑技工師傅經驗進行加工,工藝水平高低不一,生產不規范,質量不穩定,經濟生活中合同紛爭、質量爭議不斷,企業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同時,由于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對產品的硬度、光潔度等指標無明確規定,一些企業通過采用低質原材料、降低工藝水平來降低生產成本,靠打“價格戰”來占領市場,嚴重制約了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