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界》年度觀察之二:外貿突圍戰,攻守之間的抉擇
《服裝界》年度觀察之二
這是一個團隊的戰役
然而,突圍并不輕松。
時間回到2008年,金融危機未來之前,溫州服裝業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很多小企業紛紛關門。
歐美單子呈繼續減少的態勢,另一方面也有國際訂單在轉移。
“現在我們把襯衣、內衣等訂單放在孟加拉,”一歐洲采購商說。
“公司已經將20%—30%的訂單轉移到印度等地區,”總部在意大利的百貨公司Gruppocoin買手李小姐說。
而危機到來時,夢娜主動放棄了一些交付款項不及時的國外小訂單,專注于服務好大客戶。公司和大客戶簽訂新合同時,提出單價要上漲15%。
經過幾輪談判,雙方約定將單價提高8%。
這時,夢娜還積極開拓日本、澳大利亞、阿聯酋等國市場。
“2008年第四季度大家都有點懵,都在掙扎。但是2009年情況就不同了。”北京銅牛集團總經理劉杰說,“歐洲上半年和我們合作量上升了100%。”
“是軟實力起了作用。”劉杰說,“危機時刻,國內客戶也更加關注產品內在質量,所以訂貨向優質企業集中。”
對劉杰的話,溫州奧奔妮董事長鄭晨愛也很贊同。
“訂單做不過來,歐美客戶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他2009年初也這樣說:溫州有其龐大的 “溫州網絡”。這里是華僑之鄉,固定客戶基本都是以前從溫州走出去的親戚或者朋友。
然而,他們并沒有單純地依靠“溫州網絡”。
2008年7月,溫州服裝業首次“抱團”參加香港時裝展,面向新海外客商攬訂單。
隨后,2009年1月11日,他們再次參加香港時裝周。
這次規模更大,溫州推出了8000款左右中高檔服裝產品,簽訂660個合作意向,大多來自美國、英國、意大利、法國以及德國。
兩次出擊,逐漸改變了以往靠溫籍華僑老客戶的僑貿訂單模式,2009年開春,奧奔妮第一張單子就是從香港時裝節上獲得的。
香港時裝節給溫州迎來“開門紅”,2009年2月4日,溫州商會抽查了66家企業,開工率達94%。
5月4日,“穿在溫州,足行天下”溫州鞋服出口品牌推介會在105屆廣交會開幕式上舉行。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魯建華親臨現場為溫州鞋服鼓勁。
通過參加這些展會,溫州接觸到真正的國際采購商,新興市場出口額迅猛增加。
比如2009年1-7月,溫州鞋對瑞士、古巴、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巴基斯坦、安哥拉、烏干達等增幅均在60%以上。
而溫州服裝外貿在4月、5月、6月這三個月開始保持連續“正增長”。
6月份,溫州規模以上企業紡織服裝鞋帽業工業總產值91.35億元,增長2.8%,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總值達58389萬美元,同比增長6.47%。作為溫州第三大支柱產業的服裝業已實現率先突圍。
但參展的步伐并未停止。7月第三次參加香港展;9月組團出征俄羅斯服裝博覽會;10月底,參加南非國際紡織品、紡織機械及鞋類展覽會,2010年1月參加香港服裝節。
“自參加香港時裝節以來,我們的業務量已經翻了四番。”浙江億利佳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林平說。
已經是香港時裝節常客的騰旭,客戶資源也由歐美等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擴散到34個國家和地區。
一些單子,自己做不過來,就交給別的企業做。
“國際客商來溫往往一家一家地找企業,要花費好多時間,影響了他們下單子。”騰旭老總徐云旭說。
她開始運營集研發、展示、商貿為一體的溫州服裝發展大廈。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