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界》年度觀察之六:平價時尚,正在變化中的新游戲規則?
《服裝界》年度觀察之六
這是金融危機改變了時尚規則,還是時尚規則在金融危機中大放異彩?
“前兩年沒有金融危機時,我們就致力于升級轉型,結果外商一聽價格高扭頭就走了。”在2009年廣交會上,有企業這樣說。
很顯然,遭遇金融風暴,國外高端消費變成中低端消費,訂單也自然變成了中低端訂單。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土豆效應”,當金融危機到來后,消費者不吃牛肉了,改吃土豆,便宜經濟學來了。
而2009年的國際大牌們,確實日子不好過,LVMH利潤下跌,Christian Lacroix破產,Hugo Boss虧損加大,Gianni Versace也關閉日本若干門店……
“真正的設計師們都身陷險境,”梅西(Macy’s)百貨的一名資深買手說,各大百貨公司今年秋冬訂貨量減少了30個百分點,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青睞于H&M等快速消費品牌,因為它們“物美價廉”。
而在中國,雖然國際大牌市場進一步擴大,但北京等地各大商場五、六折非常普遍,打折者也不乏VERSACE、BURBERRY、BOSS等國際品牌的身影。
市場發生改變了。
以前,大品牌只要貼上“限量絕版”的標簽,不愁沒有銷路,而現在,“限量”只有結合了低價,才能重啟時尚圈的起搏器。
而作為一線奢侈品牌,也在實施親民政策。
比如,卡爾·拉格菲爾德率先與H&M合作,創造出“Karl Lagerfeld for H&M”系列,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推出以匡威為設計藍本的帆布鞋。
“不是沒有人買昂貴的服裝,而是消費者更加看重品牌與性價比問題。”著名營銷專家李光斗說。
就在此背景下,H&M、UNIQLO、ONLY等國際品牌紛紛高調開拓中國市場,并迅速俘獲了中國消費者。
而隨著這些品牌的陸續到來,中國服裝原有的銷售鏈條正在被打破。
其實,這些外來品牌中,UNIQLO是“二進宮”。
2001年,UNIQLO正式登陸中國。
但這一次,UNIQLO并不順心,由于定位于“大眾化”休閑,而陷入與班尼路、佐丹奴的價格戰中。
而再次進軍中國,他將目標消費者瞄準為中國中產階層,并搭乘ZARA、H&M、C&A等‘快時尚’品牌的順風車。
其實,UNIQLO在日本起家時,正趕上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蕭條期。
當時日本服裝市場:要么是高檔服飾,要么是低端服裝,于是UNIQLO瞄準平價休閑、低價高質的定位,設計火力集中在基礎的、男女皆宜的休閑服飾。
此次的金融危機,又給UNIQLO帶來了一次機會,2009年其創始人柳井正榮登日本富豪榜榜首。
而優衣庫正如其名一樣,像一個服裝百貨倉庫,大賣場分攤了租金壓力,款式多樣,顏色豐富,百搭又讓服裝的目標消費者消費價值最大化。
以時尚設計、優質平價、快速流通為特征的商業模式創新,讓優衣庫大賺特賺。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