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應提高品牌優勢 爭奪市場話語權
近日,關于中國游客在異國購買奢侈品、中高檔品牌服裝、名牌運動鞋中眾多“中國制造”,但是國內國外的價格卻相差甚多的消息引起了網友的高度關注。
消息中指出:“一雙耐克運動鞋,在美國售價32.99美元(約合人民幣224元),出口轉港回內地,身價大漲至668元人民幣……”
“中國制造”緣何國內外身價如此不同?中國鞋企沒有話語權,國際鞋企壟斷中國市場等多種原因締造了這一結果。
代工鞋廠處產業鏈最低端 無話語權
中國是世界工廠,由中國代工的眾多高端商品貼上品牌標簽銷往全球。而處于產業鏈末端,代工鞋企一向靠“大規模、低成本、低利潤”模式生存。
曾做過代工的企業稱,他們只賺到了代工的錢,且利潤非常微薄。在金融危機后,訂單還大幅度消減,使得企業都難以生存。在去年,為了縮短供應鏈,耐克一種款式的運動鞋的銷售期減少到8~9個月,較以往少了一半以上。由每半個月下一次訂單,變成每星期下一次訂單;鞋型的生命周期由以往的5~6個月縮短到3個月左右。因此逼迫代工廠必須縮短生產流程。為了減少成本,耐克方面關閉自有工廠并且停止向多家工廠下發訂單。
奢侈品在中國代工,品牌及市場都屬于跨過公司,代工鞋企只能被動接受,沒有任何的話語權。
鞋業巨頭壟斷市場 高定價權
洋品牌是外國的,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上。定價權也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上。
中國商品在國外競爭激烈的市場里,憑借著價格優勢在國內外市場上倍受歡迎,但僅僅利用低廉的價格來搶占市場,是無法實現鞋企長遠持續發展的。而在國內,市場競爭不足,國內的品牌沒有跟進,讓為數不多的幾個國際品牌壟斷了市場。在中國的國際運動品牌,基本只有耐克、阿迪等為數不多的幾家。市場遭到壟斷品牌就占有很大優勢,擁有很高的定價權。
雖然近幾年中國市場出現了很多較強勢的品牌,但還沒有打破國外鞋企巨頭壟斷市場的格局。在中國市場的爭奪當中,李寧的國內銷售額在2009年首次超過阿迪達斯,坐上了僅次于耐克的“第二把交椅”。李寧在去年分店達7249間,凈增長1004間,特許經銷及直接經營分別占6854間及395間,按年增長分別15.5%及27.4%。截至去年底,安踏及361度全國銷售點分別為6600及6693間,兩公司今年計劃增至8100及7500個分銷點。但是,查看中國鞋企的分店位置基本都占據的是中國的二三線城市,與鞋企巨頭基本沒有正面沖突,致使在一線城市,還都是國際鞋企巨頭的天下。
不能與國際鞋企分庭抗爭的終結原因還是品牌實力不夠,中國鞋企還需要不斷發展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及美譽度等來增強分庭抗爭的能力。
品牌以質量取勝,品牌常附有文化,情感內涵,所以品牌給產品增加了附加值。同時,品牌有一定的信任度、追隨度,企業可以為品牌制定相對較高的價格,獲得較高的利潤。品牌中的知名品牌在這一方面表現最為突出,如耐克運動鞋,比同等的李寧運動鞋、安踏運動鞋高出幾百元。在國際上有些著名品牌在利潤出算出因品牌而產生的利潤,由此可見品牌特別是名牌給企業帶來的較大的收益,而品牌作為無形資產,已為人們的認可。
中國鞋企要盡快發展自己的品牌爭奪話語權。打破國際鞋企帶來的市場壟斷格局,占據中國市場并逐漸滲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