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服裝產業所面臨形勢及后危機時代新動向
在國家政策有利支持和行業共同努力、外需持續低迷和內需低開穩升的情況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實現了生產小幅增長,行業整體效益水平呈現轉好跡象,內需對行業發展帶動作用加強。
產業所面臨形勢
2009年,我國全社會完成服裝總產量400億件,比上年下降13.04%,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070.51億美元和259.82億件,同比分別為-10.63%和-12.08%,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42.7億元,增長15.5%,而服裝類消費增長18.8%。“減員增效”是去年行業經濟運行的最大特點。
產業國際競爭力正由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向產品開發創新優勢、產品質量創新優勢、品牌創新優勢、文化創新優勢的高層次轉變。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階段,產業資源開始進行流動重組,行業區域布局細微調整,產業梯度轉移逐步展開。如何以創意為根本,以創新為手段,以提高產品價值的品牌貢獻率和科技貢獻率為目標,建設以質量為基礎、以創新為靈魂、以快速反應為活力、以社會責任為實現過程的“四位一體”的有良好品牌生態的優勢服裝品牌,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后危機時代新動向
服裝大國向強國轉變,要成為服裝科技領先強國,要擁有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始終走在國際前沿,行業及相關產業重視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科技發展向縱深延展。服裝界域越來越模糊,呈現出行業界限模糊、企業界限模糊、地界模糊、國界模糊和產品界限模糊的動向。產業在“裂變”和“聚變”中變換格局。“裂”是指市場、行業進一步細分;“聚”是指資本、資源向優勢企業聚集。分工越來越清晰,業務精細化將成為行業發展方向。伴隨市場細分而來的是品牌的進一步集聚,精細化品類領域都將先后走向“整合”之路,服裝品牌的集約化、集團化發展是歷史的必然。品牌成否是在考驗企業資源整合能力、產業鏈的管理能力。
強國戰略
從科技、品牌、文化著手,改造提升產業。實施戰略要從“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入手。提高科技貢獻率就是要逐步使中國男裝站在全球服裝領域的科技制高點,以科技創造市場先機,以科技創造超值效益。提高品牌貢獻率就是要使中國品牌和企業在國際市場擁有不可忽視的份額,利用品牌為載體,在市場、資本、商品、文化等各個領域占據國際優勢地位。
科技興業
基礎技術推廣應用。為中小企業建設區域性和行業性的服裝產業全方位服務平臺,倡導節能技術設備在行業推廣應用;
“信息化+工業化”結合。信息化應用水平的程度高低直接決定了企業乃至行業的后發動力和國際競爭力。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工作重心和重點應放在以信息化整合企業資源,用信息技術改變各環節傳統的技術管理模式;
加快創新體系建設。以研究機構、科技專家委員會、產學研聯盟為支撐平臺,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探索適合行業產學研合作的新機制與新模式。多角度、多層面,圍繞企業創新實踐中的關鍵和難點問題,形成多方參與、多管齊下、分工協作、全面推進行業自主創新的良性互動局面;
提高“軟科學”研究水平。要實現科技領先,在設備科技外部尋找更高層次的科學創新點,占領服裝科學領域的制高點。服裝科學是服裝與外部科學結合,是高科技結合服裝產業的二次研發和實際應用過程。行業科技突破將上升到“兩化結合”(信息化+工業化結合)、“兩網結合”(物聯網+互聯網結合)的高科技開發領域,實現傳統產業向高科技產業轉變的質的飛躍;
開展低碳經濟技術研究和成型技術產業化推廣。“低碳經濟”或許會成為“綠色經濟”后技術壁壘的下一個研究方向。降低服裝產品碳排放量的確是一個超越界線的課題,涉及到原材料生產全過程。國際上低碳紡織品向著從原料、織造、印染、成衣全部環節環保并且能降解的產品方向努力。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