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回暖”背后真實的外貿現狀
2日,太平商場5樓的外貿商品專營店正式開業,雖然是工作日,仍然有不少市民趕來“淘寶”。搶購之余,不少關注時事的消費者也有點“小疑惑”,今年年初外貿形勢明明轉好了,1—2月南京市外貿進出口額同比大幅增長,為啥外貿企業還這么積極來做內貿呢?帶著疑問,進行了采訪,還原數字背后,當前真實的外貿現狀。
訂單接踵而至,就是不知道有沒有利潤
今年以來,紡織服裝企業確實接到了訂單,而且單子多得都沒法排,超過了產能,但這種繁榮,很可能是一種“假象”,很可能一年忙到頭,沒有錢賺——昨天,一家家紡企業的老總顯得憂心忡忡。
為什么沒錢賺?原因有好幾個。他先回顧去年,去年雖然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出口額大幅下滑,但是由于去年接單之后,原材料價格一路下滑,到年底一盤點,利潤率居然比往年還高一些。
可是今年的情形恰恰相反。壓抑了一年的國際買家,在今年年初“購買欲”爆發,頻頻下單。“餓”了一年的外貿企業自然是來者不拒,哪怕明知產能不夠,也先接下單子,之后再想辦法買機器,招聘工人。趕工的后果,直接導致“用工荒”,人力成本直線上升,今年以來部分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上升3%左右。
這位負責人說,原材料漲價也困擾著大家。今年隨著經濟回暖,原材料價格出現上漲。以紡織服裝業為例,面料輔料都在漲價,棉花最近幾乎一天一個價,測算下來原料綜合成本同比上升了7%。另外,海運費用也上升了2%—3%。讓外貿企業特別不安的,還有匯率的變動,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每一次上調,都可能“剝”企業一層皮。
“1月份談好的一個價格,按照當時的原料價格生產可能還掙錢,可是過兩個月,原料價格一漲,很可能就把利潤漲沒了。如果說去年大家心里還有底,反正全球經濟都‘危機’,蟄伏一會算了。而今年的情況太復雜了,心里一點底都沒有,走一步看一步。”他說。
多數外貿企業想做內貿生意,有的開始嘗試
南京墨中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卓石平最近遇到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她說:“最近外貿確實在回暖,但是這種回暖的背后是‘千軍萬馬’搶訂單。今年一個老客戶讓我們制作一批簡易帳篷,我們報價6個美金一頂。這個時候,半路殺出一家企業,報價1個美金。競爭我們歡迎,但是1個美金怎么可能做出質量符合標準的帳篷,這不是擾亂市場嗎?與其這樣盲目拼價格,還不如換條路走走。”
卓石平告訴記者,去年在太平商場試水內貿的這一年,外貿企業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大伙意識到,如果外貿企業依舊90%的業務是出口,再來一次國際金融危機真的就完蛋了。而從利益分配上來看,中外貿易往來中,中國的外貿企業一直在“吃虧”,一件漂漂亮亮的產品從國內工廠下線,運到國外,對方只是上個牌子,就可以上柜了。100元的產品,外國人賺99元,中國人賺1元,換誰都會心情不爽。沒有自己的品牌,外貿企業就像“搬家公司”,忙來忙去,賺取微薄的利潤。
她認為,“外貿企業不做內貿,內貿企業不碰外銷”的陳規,早就是“老皇歷”了。國際經濟都一體化了,內外貿也不用分那么清楚,到國際上看看,發達國家從來沒分過內貿、外貿。再說,外貿企業做內貿,也是符合國家政策引導方向的。如今,95%的外貿企業想做“家門口”的生意,只是不曉得怎么做。現在,太平商場給了一個成本低廉的“試水”平臺,外貿企業珍惜這種機遇,希望把“進商場銷售”視作拓寬業務渠道、熟悉國內市場、打造自有品牌的契機。增強了實力,未來中國的產品,才能順順當當掛著自己的牌子,賣到國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