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結構調整闖出新天地
2009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1%;今年1至2月,紡織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4%。
編者按 2009年,紡織行業遭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促進下,通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行業平穩較快發展。
在全行業運行回升向好的同時,紡織行業結構調整也邁出新步伐,包括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優化企業組織結構、發展產業用紡織品、產業轉移等都取得了顯著效果。新的一年,紡織行業需要總結發展經驗,堅定發展信念,明確發展方向,繼續優化產業結構,鞏固回升基礎。
梯度轉移優化產業布局
近年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態環境約束,東南沿海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步伐加快,極大地優化了紡織行業的產業布局。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至10月,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等中西部七省市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為826億元,占全國的34.1%,而在2007年這些地區全年的投資只占全國當年投資的28%左右。“投資情況表明,中西部投資比東部增長快,份額提高,紡織產業轉移特征明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樹津說。
沿海地區生產要素緊缺是導致紡織行業產業梯度轉移的主要原因,勞動力、土地、水、電供應不足等嚴重影響到了紡織服裝產業的生產進程,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東南沿海地區紡織服裝企業成本壓力愈發加重。
與此同時,產業轉移承接地巨大的消費潛力,也是紡織企業轉移的一大動因。據了解,雅戈爾集團在成立重慶生產基地的同時,其市場開發也在同步進行。“我們來重慶建廠,主要看中了西部潛在的市場優勢。”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蔣群說。
對此,陳樹津表示,“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紡織行業產業轉移是很自然的趨勢。有效配置資源、開拓市場,將生產加工環節有選擇地遷移到成本相對較低或靠近終端市場的地區,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過程。
產業轉移給眾多紡織服裝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產業轉移其實是產業區域協作,本質上是一種產業鏈分工的細化。沿海地區的優勢在于資訊、技術、資本,適合品牌運作、研發、商業開發環節,中西部地區的優勢是勞動力等生產資源要素,適合生產加工環節。二者的合作事實上也就是資源的合理配置。”溫州服裝商會會長鄭晨愛說。
產業轉移也在中西部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紡織產業轉移不應該只是孤立的產業環節轉移,而應該是產業鏈的轉移。”陳樹津表示,如果缺乏完整的產業鏈,轉移后的產業很難長久發展。
據介紹,紡織服裝企業不僅要紡紗、織布,還必須考慮印染、后整理等一系列加工環節。在發達地區,企業只要集中資金和精力做好優勢產品,包括產品設計、銷售等,其他工作均可放心地外包出去。而目前中西部地區尤其西部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配套環境與沿海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相比,劣勢十分明顯。
“誰更好、更早地做好產業轉移的相關準備、產業鏈配套的建設、生產管理技術的引進、服務承諾到位,誰就能最終分享到更大機會。”陳樹津說。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