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民企遭遇成長的“煩惱”
有一本定位于成長型企業經理人的財經類雜志,在其廣告中有這樣一段文案:“成長企業是什么?成長企業是中國的未來。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結果表明,為本國創造大量稅收、提供就業崗位的不是跨國公司,而是眾多的成長型企業”,較為準確地概括了成長型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度。那么,何為成長型企業?
根據企業成長理論的基本原理,企業可劃分為成長型企業和非成長型企業兩大類,是企業壽命周期的組成部分。所謂成長型企業,是指那些在一定時期(一般考察時限為3~5年)內,具有持續挖掘未利用資源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現整體擴張態勢,未來發展預期良好的企業。所謂非成長型企業,是指那些在一定時期內未能有效利用資源,企業整體發展弱化或呈現整體萎縮態勢,未來發展預期不明或總體看淡的企業。
根據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不同狀態,可把成長型企業劃分為超速成長、漸進成長和緩慢成長三種類型;可把非成長型企業劃分為緩慢衰退、漸進衰退和快速衰退三種類型。企業在成長階段,往往呈現出員工人數、資產數量、銷售業績快速成長態勢,甚至膨脹式成長。中國東方微巨傳媒策劃公司的調研發現:聯想、TCL、康佳、長虹、海爾、春蘭、四通、東方集團等一批今天的大企業,他們銷售額從10億量級跨越到100億量級,長則用了6年,短則用了四年。然而,從創業起步到邁上銷售額10億量級卻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積累,成長之路漫長而曲折。因此,企業成長階段值得關注與研究。
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持續增長離不開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在穩定經濟、吸納就業、出口創匯和提供社會服務等方面,中小企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自身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等缺陷,中小企業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民營企業。根據有關學者對美國中小企業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業中,約有68%的企業在第一個5年內倒閉,19%的企業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業壽命超過10年。(參考呂國勝:《中小企業研究》)。因此,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持續增長,就必須使中小企業具有足夠高的成長性,即擁有足夠數量的成長型中小企業。或者說,中小企業更是成長型企業的主力軍。如果按中國官方對中小企業的界定標準,中國99%的企業都屬于中小企業。其實,在中小企業比重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有著類似的情況:在日本中小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6%,美國則為9.97,韓國為98.3%。因此,中小企業遭遇的成長困局與煩惱更值得關注,更具有代表性。
煩惱之一:戰略
戰略是企業成長的“導航燈”,沒有戰略的企業走不遠。雖然很多成長型企業具備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的能力,但在戰略定位準確性與戰略執行力方面卻存在很多問題。普遍存在兩個核心戰略問題,即如何打造企業“航母”、如何使企業基業長青。正是這兩個問題使一些成長型企業產生戰略迷失,可細分為三方面:一是采取多元化(包括同心多元化、跨行業多元化)還是專業化(在專業領域做深、做精);二是企業“求大”還是“求強”;三是內涵式擴張還是外延式擴張。企業在發展的關鍵時期,戰略規劃、戰略決策執行起來不順利并不是一件稀奇事,因為企業生存與成長環境是動態的、變化的,而面對這些變化企業的資源可能表現不足,導致戰略執行的結果不盡人意。就拿聯想來說,作為高成長型企業(1993年銷售額10億元,而5年之后的1998年就突破了100億元),也曾遭遇戰略迷失:2001-2003年,聯想在楊元慶的率領下,曾把觸角先后伸至互聯網、移動通信、軟件、合同制造等領域,但結果不免差強人意,不是碰壁就是夭折,這給成長中的聯想增加了幾分朦朧和彷徨。
2004年7月,聯想把IT服務業務出售給亞信。至此,聯想僅剩下PC和手機兩項業務。按照柳傳志的說法,“聯想要把其他業務減一減,調整隊伍,然后進入正軌”,這意味著聯想將從多元化戰略上收縮,重新專注PC領域。至此,聯想的多元化擴張之路以全面退守而告終。但是,這并不能抹煞聯想的業績,聯想從分拆到現在收入增長了24%,利潤增長了50%,依舊是一家相當不錯的成長型企業,正如柳傳志所言“有幾個IT企業有這樣的成績?”。因此,對于成長型企業而言,戰略就是方向,企業領導必須掌好舵。
煩惱之二:融資
在創業初期,很多中小企業以無負債運營為榮,在生產經營與項目投資方面依靠原始資本積累與自有資金。但是,隨著企業規模增大、投資領域拓寬、成長速度的加快(甚至高速膨脹式發展),資金短缺問題則擺到桌面上來,很多中小企業就是這時才產生了融資的念頭。然而,90%以上中小企業外部融資來源于銀行貸款,而銀行貸款的門檻很高、機會又不是很多,中小成長型企業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單一。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起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雖然企業融資渠道很多,諸如向金融機構借貸、發行企業債券、上市發行股票(如中小企業板、香港創業板、甚至國外資本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吸引風險投資、合伙私募資金等多種融資手段中,但這些融資渠道卻傾向于擁有優良資產以及良好經營業績的大企業,或者非常優秀的中小企業,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機會則很少。由于中小企業創業融資渠道狹窄,特別是無法獲得與國有企業一樣的銀行貸款條件,融資難一直是限制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發展的最致命的因素,因資金導致流產的項目不計其數。當然,這并不意味中小成長型企業素質不良或沒有融資機會,從目前成長型中小企業情況來看,已涌現出一批融資條件較好,并具有穩定的融資渠道,并擁有良好的信用等級的企業,中小企業總體融資環境正在改善。
煩惱之三:產權
2000年以前,我國中小企業以國有成分為主體,產權模糊和政企不分的企業制度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近幾年,隨著產業領域開放(開放投資領域,允許外資、民營資本介入)、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如國有股減持、國有股退出等措施),推進了企業所有制多元化、社會化進程。目前,在中小企業中國有企業的比重已經很低,集體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的主體。但是,目前我國的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產權制度仍然存在諸多的不合理,也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首先是集體企業產權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國大多數集體企業的產權屬于一次性博弈制度,即企業職工同集體企業財產之間的關系是一次性固定下來的,不受企業職工流入和流出的影響。這種封閉性的產權制度,給職工進入或退出企業的行為造成障礙,不利于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限制了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競爭力的提高。其次,私營企業的產權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中國的私營經濟一般實行的是家族企業制度,即企業以家庭或家族為經營單位,企業主要職務由家族成員擔任,經營決策集中于企業主、企業行為主要以倫理道德規范來替代經濟行為規范的制度。同時,在民營企業堆里又出現了“家企不分”,這是“產權不清”的一個新表現、新苗頭。很多私有成長型企業老板產權意識還很差,“家就是企業,企業就是家”,亦使企業產權難于社會化,影響企業成長。
企業產權不清、出資人主體不明、缺位或產權結構不合理,成為中小成長型企業發展的一大桎梏,主要表現在經營的靈活性、積極性受到影響,以及企業產權社會化進程受阻。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