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猜想
2010年已經過去近三個月,但這半年來市場反彈的速度之快仍令人感覺不太真實。
自去年9月行業出現18個月以來首度同比增長之后,市場便被一股莫名的力量強勢拉升,令眾多企業措手不及。零件廠不分晝夜趕訂單,整機企業招兵買馬擴生產,經銷商四處奔走要貨忙。即使許多悲觀主義者仍對行業復蘇的可持續性存疑,但2010年行業總體形勢將好于去年已成共識。
經濟曲線無論是走“V型”還是“W型”,對于中國縫制設備行業而言,今年都將是一個關鍵之年。行業要徹底跳出金融危機的陰霾,究竟有哪些不確定因素,又能被寄予何種期望?
基于內需和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仍將持續,幾乎所有分析機構都對今年中國經濟持樂觀態度,但鑒于多種因素影響,通脹問題將成2010年的焦點。有經濟學家預測,今年我國CPI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全年將上漲2.5%和4%左右。目前,與縫紉機生產相關的銅、鐵、鋁等漲價勢頭兇猛,銅的價格已從去年上半年的每噸3.8萬元漲到今年一月的每噸6.2萬元。一邊是成本的不斷上揚,一邊是重機降價的步步逼近,國內企業該作何抉擇,值得深思。
在忙著招工的同時,很多企業又開始計劃甚至已著手增加新的生產線。在全國縫制設備工業信息中心最新收回的近20份企業新產品開發調查表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已實施或正在計劃發展電子類特種機項目。行業貌似欣欣向榮,實則隱憂重重,因為市場的需求已被放大。不加分析地盲目增產必將導致產能過剩、價格戰等無序競爭,歷史又將重演。
“缺的不是訂單,是工人”,類似的呼聲已逐漸成為服裝行業的一種常態。隨著中國第二代民工的粉墨登場,勞動時間長、強度大且工作環境較差的行業將普遍面臨招工難的問題。而這一趨勢近年來在縫制設備行業也愈發明顯。這是一個渴望新知、學習能力強的農村精英群體,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如何將他們變成成熟的“藍領技工”,需要經營者盡快轉變思路。
2009年,家電、汽車下鄉政策取得不俗成績,昭示了農村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近日,工信部有消息傳出,稱2010年將考慮讓更多的產品“下鄉”,例如建材、網絡、紡織服裝等。雖然上述政策尚處討論階段,但還是讓急需“溫暖”的紡織企業為之振奮。一直以來,出口都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增長的主力軍。“下鄉”政策如能“成行”,服裝內需增長有望達到12%,縫制設備行業也有望提早進入新一輪的增長周期。
2009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全年出口金額為1 505.05億美元,同比下降8.61%。各月累計數據顯示,紡織品出口逐漸趨好,服裝仍在反復。服裝同比數據反復變化是由于國外經銷商對歐美國內的經濟走向,以及消費增長持謹慎態度,導致訂單量時而增加,時而較少。紡織品出口由于面對生產廠商,隨著國外服裝生產企業對紡織品的需求慢慢恢復,國內紡織品出口回升跡象明顯。不過,這不會影響大局,社科院2010年《經濟藍皮書》的預測,我國進出口貿易2010年可能增長10%以上,恢復到2008年的貿易總額水平。
快速反彈并非好事,這或許是一個令人沮喪的輪回。業內某資深人士對此卻并不感到意外,“調整結構已談論上十年,仍未看到實際結果,行業就是在不斷的歷史重演中逐步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