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買手中國式生存:風光背后的辛勞
陳芃的“遭遇”或許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暗示。十幾年前才進入中國服裝圈的買手模式,正日益滲透到服裝企業管理體系中,買手這個職業,也逐漸掀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但是,買手在中國,真的能找到他們的位置嗎?
買手概念比崗位更“流行”
姚曉云八年前從英國倫敦時裝學院主修完買手專業后,在當地一家服裝企業做了一年的買手,之后回到中國發展,卻發現國內服裝企業對這個新“玩意”還普遍處于觀望狀態中,讓她頗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悵惘。于是她在家里閑了一年,悶頭寫點關于買手的思考性文章發表在媒體上,沒想到竟然引起雅戈爾高層的注意,向她發出邀請去給公司做培訓,此后便順理成章地留在了雅戈爾,現在做到了雅戈爾北方服飾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助理。
“我現在的工作其實也帶點買手味道,但雅戈爾并沒有明確這個崗位。我在這里工作的幾年,也有一些公司與我接觸,有引進買手的念頭,但雷聲大雨點小的多。”姚曉云說她也感到很迷惑,國內這幾年到底有沒有企業真正用過買手。
“買手概念近些年確實在服裝業很流行,很多老板看到ZARA買手模式的成功,都想拿過來用用,國內服裝快銷品牌的陸續冒頭,都或多或少受過ZARA的‘蠱惑’。”貓人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劭強介紹,由于業務的拓展,他們從去年開始引進了買手。
何劭強對買手的作用持很肯定的態度,貓人的業務目前已由內衣延伸到了服裝類的多個領域,如何快速找到市場上最暢銷的產品,單純靠傳統的設計體系或許比較難達到要求,而“一個優秀的買手時尚觸覺很靈敏,他們能根據市場導向而不是生產為導向來下單”。
盡管買手的“能量”被服裝老板所贊賞,但據記者調查了解,目前服裝企業設置買手崗位的并不太多,波司登、七匹狼、美特斯•邦威、阿依蓮和鞋企百麗等部分企業引進了這一模式,而更多的企業仍處于“觀望”之中。“買手這一職位的成本比較高,買手需要一年四季在外面出差,出差費用往往是他個人工資的好幾倍。”何劭強認為除了一些老板對買手知之不多以及理念上的原因外,成本因素也是目前買手崗位并不被企業普遍設置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過,何劭強也直言現在要找到一個優秀的買手真的很難,幾個招聘信息打出去,應征者寥寥。據了解,現在對于優秀買手的要求,必須同時具備采購能力、設計能力、市場營銷能力以及數據統計能力,任何其中一種能力突出的人才好找,而要四者具備,恐怕要打著燈籠去尋找。
風光背后的辛勞
買手Maggie一年前從國際品牌CK跳槽進了貓人,因為在前一個公司實在呆得太累,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要獨當一面,這讓她逐漸產生了離去的念頭,正好武漢本土企業貓人招聘買手,離她家很近,她便毫不遲疑地跳了過來。
“因為我也是武漢人,所以在這里會更習慣一點,公司的各個部門之間會有很多合作,出了問題大家也能一起擔當,不會像國外企業原則性太強。我反而喜歡這樣的工作狀態。”Maggie向記者訴苦。不過即使這樣,她現在的工作也并不輕松,一個月起碼有十天左右時間在外面飛,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哪里的流行元素最集中,她就往哪里趕。出差的目的很多,拜訪供應商、看樣品、看服裝展、參加時裝周,然后把流行元素帶回來,跟設計師溝通,組成一盤好貨,再下單給供應商。朋友笑她是個超人,也有人很“崇拜”她,覺得她可以看那么多漂亮的衣服,甚至可以左右一個品牌當季的“生死”。
由于崗位重要,Maggie的年薪大致在10萬到20萬元之間浮動。這在武漢當地的工資水平,算是排在前五位的。之所以有浮動,是因為她的工資跟績效完全掛鉤,比如看她聯系的供應商是否優質、組回來的貨在市場上的銷售和庫存比率高低,以及商品的市場反響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她的薪資水平。
跟其他職位一樣,買手的薪水也參差不齊,在上海,一個剛入行的買手大概在三四千元左右,而資深買手則會翻好幾個倍,月薪可達兩三萬元。但與國外買手比起來,國內買手的薪水相對還是比較低的。據姚曉云介紹,她曾經在倫敦呆過的那個服裝企業,給她開出的月薪是2000英鎊,按當時的匯率折算相當于3萬元人民幣,而如果做到買手總監的位置,年薪會高達幾百萬元人民幣。
地位不高的尷尬
比起專門為一個品牌服務的買手Maggie而言,自由買手張珊的工作強度和所承擔的風險更大一點。她的工作性質是去全球各地找貨,然后把它們賣給代理商或者百貨公司,這對她的資金承受能力要求很高。盡管憑著多年的經驗和對時尚敏感的觸覺,她搜羅回來的服裝幾乎都能順利脫手,但也有陰溝里翻船的時候,兩年前組的一盤貨沒人愿意要,虧損了近三百萬元,好在有做房地產生意的老公在后面支撐,才讓她渡過難關。
張珊告訴記者,她常年游走于歐美市場,部分歐洲人對中國買手并不友善,他們竟然還以為中國人消費不起高價格的衣服,不肯賣給她;也有些老外會覺得中國人“崇洋”,以為只要是外國貨就好賣,所以故意把價格抬得很高。每每遇到這種情況,她都會選擇向對方說“NO”。
張珊表示,中國的時尚買手大多默默無聞,他們有很多本土化的東西無法逾越,比如,他們可能無法真正和中國本土的設計師緊密對接,因為通常在那些華麗的設計師發布秀上,坐在前排的,一邊是來自各區域大大小小的封疆代理商,他們通常不太關注走秀的服裝,對他們來說,這里更多的是生意場,無關創意,他們在意的是今年老板會給他們什么銷售政策,價格是否提高了;而另一邊則是各式各樣的領導嘉賓,他們往往對燈光下華服的來生今世缺乏足夠了解,他們看到了精彩,至于為何精彩則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對他們來講,這里是一個不錯的交際場。所以,很多本土的時裝走秀,要么買手缺席,要么買手只能坐在遠遠的后邊獨自欣賞。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優秀的服裝買手想像國外那些優秀買手那樣,憑借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捧出一兩個優秀的設計師,恐怕只是霧里看花的美麗幻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