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強:服裝產業在金融危機后以及產業格局變化后的發展之路
“如意•2010中國服裝論壇”于3月29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中國服裝協會產業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國強就服裝產業在金融危機后以及產業格局變化后的發展之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采訪實錄:
主持人:陳所長,您好,歡迎您來到我們的直播現場。中國服裝論壇今年的主題是在世界格局發生變化之后,中國服裝品牌在世界服裝產業中的格局是怎樣的。您認為在金融危機過后,在產業格局發生變化之后,未來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之路在哪里?
陳國強:中國服裝產業近三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服裝大國。特別是金融危機,又是對服裝產業很大的考驗。在這次金融危機當中,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的出口,我們的產品,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是,當金融危機平穩回升以后,或者說進入后金融危機以后,我們感覺到在機遇和挑戰之中,給中國服裝產業帶來的是更大的機遇。中國服裝市場很大,我們的產能可以在國內消費。這是中央政府一直提出的,我們要擴大內需。還有就是我們講的提高內需,不是簡單的從量的角度來考慮,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在生產當中,經濟發展當中,消費的比例,包括提高農村消費。因此,我們講中國經濟在后金融危機以后,為服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條件。
另外一點就是說在后金融危機以后,應該講,整個經濟格局會發生很大變化,包括它的貨幣關系、金融關系、產業結構。這也為中國從服裝大國向服裝強國發展提供了條件,其中很重要一條,我們要從簡單的產品交易、資本合作走向國際經濟合作問題。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外向型經濟,就是從貿易、資本和國際合作當中提出了三個方面的發展。作為服裝產業,也應該抓住這種機會,積極地和國外的品牌合作。昨天我們得到消息,中國的吉利已經和沃爾沃簽約,用18億美金收購沃爾沃。這也為中國服裝企業和世界產業融合、合作、兼并提供了信心和信念。中國服裝在堅持做好自己市場的同時,更多地堅持開放,堅持與國際的企業、國際的資本、國際產業、國際市場合作,來提升我們,中國服裝從大國走向強國。
主持人: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國外很多高端品牌都受到了很大沖擊,尤其是像國外的很多設計師品牌都垮掉了,必然對國內市場產生影響。您覺得在金融危機以后,高端品牌的發展之路在哪里?跨越危機的路徑在哪里?
陳國強:我感覺在這次金融危機以后,確實對國外高端品牌有很大沖擊。其實這反映了兩個方面問題。一個就是說是整體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國外需求的總體下降。不管它是低端的產品,還是高端產品,都會受到影響。我覺得大家更要注意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過去幾十年發展過程當中,全球,包括中國,發展模式還是以工業化的模式在發展。而工業化的模式主要是以大規模、大、強作為標準。其實這種商業模式,我個人理解工業化的商業模式與高端的設計師品牌,本身是不符合的。設計師品牌強調的是多元的,是個性的,對此我到是反而感到充滿信心。前一段時間被沖擊的設計師品牌,恰恰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經濟、中國經濟,會以多元的方式、人性化的方式發展。多元的方式會改變,有人曾經說過:世界經濟從現代經濟走向后現代經濟。所謂后現代經濟就更強調個性,更強調多元。因此,我感覺當經濟的環境發生變化,經濟的結構發生變化,會為這些設計師品牌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環境。其實也是為我們中國企業和國外這些設計師品牌結合開創新的道路,創造一個條件。所以,我感到對這個問題不要悲觀,而更多的要在經濟發展新的環境當中去尋找一種機會。
主持人:去年比較熱門的就是哥本哈根大會,提出了低碳、環保、綠色的理念。經歷了金融危機,催生了一種快銷的生存方式。因為是低碳,就是提倡人們少買衣服,減少碳排放。快銷又是提倡人們多買衣服,您覺得這兩者之間是不是有矛盾呢?
陳國強:從表面來看,低碳經濟講的是少消費,而拉動經濟又提倡大家多消費。我感覺到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本身我們合理地處理了,它并不矛盾。我們所講的鼓勵消費,并不是強調浪費和無謂的消費,我們不是講消費主義,我們也不是講經濟增長主義。我們講合理消費,國內政府和地方政府,全國所提倡的加大消費,主要是改變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消費結構不合理,或者說投資過于大,出口過于大,我們消費的結構不合理。因此,這和我們的低碳經濟、環保恰恰是吻合起來的。也就是說,既要鼓勵消費,又強調科學地消費、綠色地消費,這和我們所提倡拉動經濟,不是簡單的拉動經濟,是科學的拉動經濟,是綠色的拉動經濟,是有持續的推動經濟。所以,我想鼓勵消費和綠色經濟,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的兩面。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