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服協盤析2009行業變局
服裝生產下降明顯;行業兩極分化加劇;外商投資大幅下降;供給需求相對理性;對美出口保持增長
“2009年是我國服裝產業外部發展環境最不利,行業發展內部變化最明顯的一年。”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說到這里時,顯得神情嚴肅,語氣凝重。
4月26日,中國服裝協會五屆三次理事會暨全國服裝行業工作會議在河南鄭州舉行,蔣衡杰在作2009年中國服裝協會工作報告時,對世界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2009年,中國服裝行業發生的重要變化進行了統籌盤點和研讀解析。
服裝生產下降13.04% 地區角色面臨轉型
2009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量237.50億件,比2008年同期增長6.94%;我國全社會完成服裝總產量400億件,比2008年下降了13.04%,其中梭織服裝138億件,針織服裝262億件,分別比2008年下降了10.97%和14.10%。國際市場需求下降迅速淘汰了一批資金、技術、管理能力差、抗風險能力低的中小企業;國內市場上半年的低迷狀態使內銷型企業更為理性,內外兩個市場的雙重作用,導致2009年我國服裝產量出現一定下滑。
然而,我國服裝生產格局在這一年未有根本變化,產量前五名大省仍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和福建,福建省產量同比增長15.17%,山東省同比增長8.62%,廣東省、浙江省和江蘇省產量與上年基本持平。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生產規模已近穩定,沿海地區開始進行產業重新定位,而新定位的確定將指引和推動產業梯度轉移進程。內陸省份中,江西、湖北、河北、遼寧、河南、安徽的生產均呈現良好增長勢頭。未來幾年內,新的外貿加工基地、內銷品牌加工基地將在這些省份中產生。
大企業增加16.98% 行業兩極分化加劇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企業統計顯示,2009年1-11月份,規模以上企業個數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16.98%,企業平均指標中,企業平均資產總額、企業平均工業總產值、企業平均主營業務收入、企業平均出口交貨值和企業平均人數均呈現基本持平或負增長,唯有企業平均利潤大幅上升了26.77%,人均利潤上升了19.70%。“減員增效”成為2009年服裝經濟運行的最大特點。
服裝行業兩極分化情況進一步加劇。中小企業、承接二、三手外銷訂單企業關停產現象比較普遍。而有限的外銷訂單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國內市場的品牌集中度也進一步提高,二三線城市市場發展為優勢品牌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但進一步壓縮了小品牌、新品牌的生存空間。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據反映出大企業、優勢企業的趨于好轉的生存狀態,但不能反映出更大量的規模以下企業的生存窘境。
可喜的是,2009年,我國服裝行業效益逆勢而漲。行業利潤總額、企業平均利潤總額、人均利潤分別實現21.31%、26.77%和19.70%的大幅度增長,行業利潤率同比增長5.93%。企業成本控制能力明顯增強。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