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裝強國法則之二:科技支撐力
傳統行業嫁接現代科技的偉大轉變,是時代給予當下服裝人的歷史使命
我們依然以意大利為參照系。
在1947年的《Vogue》雜志看來,意大利時裝走紅全球是遲早的事,“因為它有天分、有紡織技術……”
很難讓人想像的是,二戰前的意大利,并不存在時裝工業。盡管,意大利手工業異常發達,無論是裁縫、還是皮匠均蜚聲海外。
而1910年,ErmenegildoZegna開創了紡織學校,20年后又開創紡織工廠,使得意大利在“紡織技術”上又立于不敗之地。
的確,當我國服裝工業縫制技術裝備水平已經達到國際領先后,“量體裁衣”、“手工縫制”,30年前服裝消費主流又輪回過來。
紅領的定制大市場來自美國。
美國客人,進行了量體后,通過互聯網傳輸,導入數據庫。數據庫里有50多億個板型,可以和客戶數據對應。
在青島本部的35個工作站,可以直接與數據庫連接,并根據客戶數據對相應的板型進行調整,然后通過自動裁剪設備直接裁剪。
而紅領給美國殘疾人做的,前立檔可以為5公分,后檔則達到25公分以上。
“大規模定制生產是信息化的,單元化或模塊化、高柔性的,與剛性的大流水生產線完全不同。”中國服裝協會科技專家委員會、國家服裝設計與加工工程中心副主任聞力生說。
由于大規模定制是大規模生產、成本低,又有個性化服務,因此是人人都能消費得起的生產方式。
由此,2006《中國服裝行業科技發展指南》中,曾將大規模定制生產的實現研究列入“引領未來”的范疇。
其實,希努爾、報喜鳥BONO、耶莉婭、藍豹、白領、雅戈爾等知名品牌都有大規模定制。
不過,紅領人體測量還是手工,這會存在誤差,信息化則是發展方向。
比如,馬克華菲的FACE72網站和PGM的網站上,推出了三維試衣,但其總體水平與美、德還有距離。
2009年9月,由中國服裝協會科技專家委、蘇州大學、上海和鷹科技公司組成的“行產學研”推出了和鷹4分鐘快速成衣系統HY—SCANNER310,實現了從三維人體測量到服裝CAD/CAM無縫連接。
自2006年,專家委員會成立后,由聞力生、尚笑梅、李俐、張鴻志、肖惠和張廣閩等專家論證小組,針對我國企業現行特點,提出“以規模型企業為主體,以人體數據庫系統模塊化設計與組合為重點,完成數字化三維人體測量設備的開發及產品化”的目標。
論證小組跟蹤指導際華3502、上海和鷹等企業的相關課題。際華3502將《職業服多層次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及產品數據應用研究》課題列入了省級技術創新項目。
蘇州大學和上海和鷹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快速成衣系統,在CISMA2009上已被國內兩家企業訂購,日本柔道服裝訂制企業也下了訂單。
該系統可在60秒內完成人體測量,獲得尺寸數據。數據經過20秒選型自動導入CAD系統,經過50秒的時間完成打板模塊,自動生成樣板,樣板可直接輸入自動裁床,110秒完成自動裁割,整個過程僅4分種。
其實,美、英、法、德等國均有較好的三維人體測量系統系統,美國Landsend公司在網上建立了顧客電子虛擬模特,顧客只要點擊“try-it-on”按鈕,虛擬模特就可試穿該公司所推出的服裝,并可利用超維設計系統對試穿服裝進行互動設計,直到顧客自己滿意為止。
在“十二五”期間,“要完成三維人體測量3D/CAT向上延伸到網上三維虛擬模特人體和虛擬現實設計(VRD)及服裝超維設計的對接,向下延伸到和服裝CAD/CAM的無縫連接。”聞力生說,同時加快信息的快速反應。
進入美邦的倉儲基地,都是叉車進進出出。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