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裝強國法則之一:市場聚焦力
以消費者為核心,市場細分的時代來了
其實,“海外市場消費泡沫正在減少,”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說,價位從中高端向中低端下滑,理性消費趨勢正在回歸。
因此,我們去關注消費結構調整下的“有效需求”變化,提供更具優秀設計、合理品質、相對低廉價格的“大眾型品牌”。
而未來15年內,我國人口仍將呈上升趨勢、國民收入水平仍將持續增長、農村城鎮化將進一步加速。隨著住房、社會保障等得到合理解決,衣著消費需求潛力極有可能極大釋放。
比如,2008年,中國社會零售總額歷史性突破10萬億,衣著類突破8000億,比2005年提高了50%以上。
而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一個重要亮點是加速農村城鎮化步伐,縮小城鄉生活的差距。休閑品牌和運動休閑品牌將率先打開農村市場的大門。
而市場細分開始向縱深發展,從產品品類、檔次、功能、營銷模式,到服務人群分類、服務區域分割等各方面更加細分。
如禮服,我國消費者尚未形成著禮服出席特定場合的習慣,多數人使用套裝代替禮服。禮服不僅僅在婚禮中使用,音樂會、酒會、時尚派對等場合都會有各自不同的著裝要求。
如運動健身將成為未來“新貴族”、“新中產階級”、正在步入社會的“新一代”主要生活組成部分,并且會產生更多更新的運動項目,如遠足、宿營、登山等,由此會出現更專業細分的市場。
再比如,首飾、鞋帽、箱包等服飾配件一并納入服裝配飾范疇。服裝搭配飾品將逐漸成為日常衣著打扮的組成部分。
“一個國家話語權強不強是消費所決定的,不是生產所決定的,也不是流通所決定的,”華孚控股董事長孫偉挺說。
其實,在強大的消費市場下,國際品牌紛紛進入中國。面對沖擊,中國很多品牌不得不借助“洋身份”去提升自己。
由此可見,中國無論在國際市場,還是在國內市場,都缺少品牌影響力。
“我們以前是生產環節的對抗;下一步是消費層面的對抗。”孫瑞哲說。
那是按照“產品研發”模式進行跟進式創新,還是立足于終端需求創新呢?
孫瑞哲顯然是“需求導向型”的支持者,“市場經濟是典型的“以銷定產”。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大鵬也很贊同孫瑞哲的觀點,中國服裝產業30年的大發展,主要依托的是對市場的掌握,沒有市場,談不到產業發展、企業發展。
但是,很多品牌大多定位中高檔,并且同質化嚴重。
比如男裝,對消費者宣傳也大都是“好男人”或“成功男人”。
比如女裝,大多定位25-40歲之間的白領女性。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初入職場卻常常為買不到衣服發愁。
而更多的企業因為模仿而“死掉”。
在“七匹狼”商標注冊,并成功運作之后,近三十個“狼氏”品牌相繼誕生,他們都希望借助已經有的“七匹狼”的名氣,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強。
然而,據內人士透露,現在僅有“七匹狼”等少數品牌壯大起來,其他的發展一般,甚至“死掉”或者“半死不活”。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