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鞋業走到拐點將何去何從?
瞄上IT商機的璧山近日來動作頻頻:從去年10月份開始,璧山開始回收逾期未開發的土地。面積1000畝的奧康三期工程被凍結。
這引起了璧山和“中國真皮鞋王”―――奧康之間不小的摩擦。
隨后,璧山出臺招商新政:工業園必須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招商,每年稅收貢獻少于10萬元/畝的企業,一律不許進園。
而現實的情況是,“璧山沒有哪一個鞋企能夠達到這個標準”。
有百年歷史、輝煌時曾養活20萬就業人口的璧山鞋業將何去何從?
門庭冷落
小商販欲走還留
三月,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
項氏兄弟站在自家皮革店鋪外,眼巴巴地望向中國西部皮革城的入口。平整的水泥路上空空蕩蕩,整條街上沒有一家店鋪生意開了張。大哥用雞毛撣子打掃門口,花花綠綠的皮革堆滿一地,因為長期沒翻動,一掃就揚起一片灰塵。
這本該是一個鞋材的旺銷季節。擱在前幾年,項氏兄弟早就忙不過來了。
可今年“生意都這樣,日子過不走了”,來到璧山做了14年皮革生意后,這一家子寧波人萌生了去意:“我們準備賣完存貨,就回老家。”
和項氏兄弟一樣,慘淡經營的商販不在少數。
一位婦女拉著記者的手說,“我得向你反映一個情況―――這幾年生意不好做啊。不信你去問問,這個市場(指皮革城)里,70%的商戶都在虧損!”
“幾年前可不是這樣的。”這位婦女喃喃道。
記者在璧山采訪時還了解到,原定今年舉辦的中國西部國際鞋業博覽會,突然宣布“被取消”了。
隨之而來的,還有璧山縣政府一系列動作:璧山縣鞋業辦公室并入縣經信委,降級為科室;璧山微電子產業園發展專項領導小組成立……
是偶然,還是另有蹊蹺?
PK成都
抱得佳人歸
西部鞋都的故事,要從本世紀初的“東鞋西移”說起。
浙江溫州及溫嶺、福建晉江、廣東惠東及鶴山,是全球主要的制鞋基地。隨著沿海各項要素成本升高,溫州制鞋巨頭奧康集團率先謀求變遷,把目光鎖定在西部有一定制鞋基礎的璧山和成都。
面對產業變革,璧山和成都同時發力。雙方爭搶的“意中人”,正是有“中國真皮鞋王”之稱的奧康集團。
2002年初,奧康對外界拋出有意西擴的打算,并與成都武侯區談起了“戀愛”。
是年5月,在璧山舉辦的首屆鞋博會上,當媒體問及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是否有意在渝投資時,這位精明的溫州商人淡淡地說:“現在還沒考慮。”
不過,璧山方面也打聽到,奧康與武侯區的“戀愛”并非暖意融融,雙方在很多問題上分歧頗大。也就是說,璧山還有機會。
鞋博會后,璧山立即派出招商團多次去溫州,而王振滔也在盛邀之下,先后8次來到璧山。
一場東西部鞋業界的“聯姻”,在半年多交往后,結成正果。
2003年1月9日,奧康集團與璧山縣人民政府就建設“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區”正式簽約。協議總投資為10億元,將建立一個集鞋業生產、市場流通、科研信息、技術培訓和房地產開發為一體的特色工業園區。在當時,該園區建設規模、功能設置、科技含量均堪稱西部之最。
王振滔信誓旦旦,要在2010年前生產成品鞋超過1億雙,產值超過100億元,實現5萬人就業,打造100家鞋業企業和1000家配套企業,完成整個璧山鞋業產業的集聚和升級。
當時璧山縣政府也頂著“違規批地”的帽子,將璧山區位最好的2600畝地,悉數批給奧康。
“夢想是走出來的。”正如奧康這句廣告語,璧山懷著“打造中國西部鞋都”的夢想,準備大步向前。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