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產品結構 拓展新的市場
市場需求逐漸恢復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整體企穩上升的帶動下,蕭條多時的縫制機械行業在2009年底終于開始回暖。2010年春,延續去年四季度的發展勢頭,我國縫制設備市場需求持續井噴,銷售額放量回升,企業生產呈現出一派紅火景象。
“自去年底開始,行業終于開始回升向好。2009年10—12月工業總產值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22.3%、21.3%和31.1%;尤其是今年一季度,行業各項經濟指標均較上年增長50%以上,預計2010年,行業經濟將有望實現一定程度的恢復性增長。”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已經向“縫制機械強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中國已經進入縫制機械強國的初級階段。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完成了從家用縫紉機向工業縫紉機轉型的第一次產業調整之后,行業開始飛速發展。90年代以來,隨著德、日、美、韓等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國際知名縫機生產企業向我國轉移,我國已成為世界縫制機械的制造基地。目前,我國生產的縫制機械已占全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生產國。2007年行業產能規模達到了階段性的峰值,之后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和行業周期性調整的雙重壓力,自2008年1月起連續20個月負增長,谷底期與高峰期相比,行業工業總產值下降了約60%。面對經濟下滑壓力,全行業企業經歷了一段艱辛的調整期。
“在《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實施以及縫制機械產品出口退稅上調等一系列利好措施的拉動下,行業逐漸走出低谷。縫制機械對紡織、服裝業的依賴性較強,紡織、服裝產業的加速復蘇帶動了行業國內外需求的增長,市場也隨之升溫。”田民裕分析說。
從協會對我國97家骨干整機企業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回暖的勢頭。2009年1月份,行業陷入發展低谷,產值、出口均呈現50%以上大幅下滑。之后,每月產值同比依舊負增長,但降幅逐月收窄,至2009年9月份開始,月產值同比首度呈現正增長,縫制設備市場有所轉暖,而之后的三四個月產值同比增速加快,市場銷售不斷趨旺。在進出口方面,2009年我國縫制機械產品進出口額月同比降幅亦連續收窄,至2010年1月份進出口額月同比更是首度出現正增長趨勢,出口額月同比增幅達到26.57%,進口額月同比增幅達到19.39%。
調整轉型顯成效
據了解,今年以來浙江、江蘇、陜西等各大縫機產區都是熱火朝天的繁榮景象。不少企業甚至尚未過完農歷新年,就開始加班加點組織生產。進入3月份后,生產狀況更加緊張。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產能利用率達到100%,一線生產工人的加班時間一再延長,仍不能滿足對客戶快速交貨的需要。
“目前國內已能夠生產服裝加工業需要的所有設備。”田民裕說,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積極調整轉型,行業結構調整出現了很多可喜變化,產品結構日益完善,很多以前不能生產的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如今都實現了突破。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行業的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加強。與“十五”相比,機電一體化產品所占比例從2%上升到10%,電腦平縫機由5%上升到25%以上,特種工業縫紉機年產量比例由3%上升到10%以上,同時,產品質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實現提升,申報各類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共2734項,同比增長13.7%,完成32項國家及行業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同比增長52.3%。此外,與“十五”末相比,規模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由52.6%提高到68%;規模企業產值所占比重有大幅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的特色產業基地不斷壯大,并逐漸形成了產業集群。
2009年,國內縫制機械企業海外活動頻繁,浙江新杰克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并購重組德國拓卡、奔馬;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和鷹機電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海外設立子公司。2010年三月,上工申貝(集團)有限公司與中捷股份資產重組,從主動走向國際舞臺,對尖端技術水平的國際企業進行整合重組,到對國內行業資源整合的探索,顯示出企業由大變強、爭取更多市場話語權的愿望。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