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鞋企“戀上”國外品牌 再掀收購風潮
2010年制鞋業熱詞不只有“上市”,品牌“收購”也能趨勢。經過金融危機,全球鞋業市場格局生變,歐洲的鞋業產量從1998年到2007年減少了41.2%,而亞洲及中東地區的鞋業產量增加了40.7%。品牌鞋為在激烈競爭中爭奪市場,擴張勢力,勢必掀起一輪收購風潮。
中國品牌鞋企在收購的道路中也逐漸成熟。由早期單純希望提升知名度等外觀因素,發展到開始思考從研發、技術、品牌、渠道網絡到品牌運營的整體收購。中國鞋企雖然還沒有成功案例,但是國外鞋企收購事件將會帶來一些啟示。阿迪達斯公司近日宣稱,公司2006年花費38億美元收購銳步公司的戰略實施,已經開始初見效益,特別是在休閑鞋類產品方面更是如此。4年時間阿迪達斯與銳步磨合成功,并已見成效,實屬不易。
阿迪達斯收購銳步初見成效將成為成功案例
首先,品牌鞋企在收購前要分析收購品牌特點,明確收購目的,這其中包括擴大經營規模、開發新市場、提升知名度、提高研發能力及產品質量等。
阿迪達斯作為一家老牌歐洲企業,在收購前就分析出銳步與自己品牌特點:銳步的產品主要面向年輕人和女性,品牌形象更傾向休閑性;阿迪達斯產品在歐洲傳統體育項目足球和田徑等運動領域廣有口碑,而銳步產品在一些美國人十分熱衷的運動項目上更有人緣,如美式橄欖球、棒球和籃球;在定價方面,阿迪達斯主要針對中高檔消費群體,銳步則重點開拓中低檔消費群體。如果兩強聯手,將對于行業老大美國耐克公司地位提出挑戰。
近日,李寧公司為了開發羽毛球市場,并迅速拉近其品牌與世界著名品牌的競爭距離,制定了收購策略。李寧收購了凱勝體育企業的全部股權。通過此次收購,李寧公司不但將凱勝品牌于行內領導的生產技術和研發能力,與其競爭強項連結起來,且充分利用兩間企業品牌于這市場的各種資源優勢,快速提升公司于羽毛球范疇的市場占有率,并協助全球該類運動員爭勝。
奧康最初與萬利威德是全球戰略伙伴,現在將收購亞洲所有權
除了李寧,我國另一個民族皮鞋品牌奧康在未來把眼光將會放在全球市場和平臺上,用國際視野布局企業戰略。奧康近期表示,即將收購意大利第一鞋業品牌萬利威德亞洲所有權,這將是一種全新的鞋業國際合作模式:即以技術和品牌為重心的微笑曲線并購模式。
其次,制定長期戰略計劃必不可少。阿迪達斯收購銳步后,制定的實現利潤翻番目標時間長達8年。這一長期戰略的制定,也是阿迪達斯由失敗中獲得的啟發。早在1997年,阿迪達斯曾經收購了以生產滑雪裝備見長的索羅門公司,結果也是一直虧損。它甚至把中國當成扭轉“戰局”的最新、最大戰場。但是由于冰雪運動市場較小,加之經營理念等問題,2005年,阿迪達斯只能把依然虧損的索羅門公司賣掉。
對快速發展的中國企業而言,借金融危機之勢收購國外先進的知識產權技術,從而充實自己的核心技術,加快發展,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洋為中用的同時,要注意和本企業的自身發展環境相結合,摸索出符合本國國情的一套方法,是更為現實和有益的。在“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整合要素資源”的產業發展方針指引下,我國制鞋產業業也會取得國際資源整合的碩果。
我國民族品牌鞋企收購國際品牌不僅是在中國市場大方異彩,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技術跨越的一個捷徑,有利于迅速提高中國制鞋企業的軟實力,為中國制鞋業“走出去”提供現成的通道。
中國品牌鞋企走出去,是探索也是試水,無論結果如何,這種一定是企業品牌壯大發展的一種趨勢,對我們企業而言是擴大市場,擴大效益,擴張品牌,從他們中間將不乏有世界級品牌產生。相比國企,民企走出去更加艱難,因此輿論呼吁政府能對民企在收購方面提供貸款,政策,審批等多方面的扶持,能提供直通車,以助于我們企業更有效率的收購。同時,從國外大型企業收購的經驗來看,品牌收購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銷售額的增加和市場份額的擴大,應當是以收益為目的,企業規模和收益“雙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