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重機(JUKI)縫紉機
1953-1969蓬勃發展的日本縫紉機產業
隨著日本戰后復興的正式化,家用縫紉機的產量逐年激增。開發出了單軸旋轉挑線技術的JUKI,于1953年進入了高速旋轉的工業用縫紉機領域。此后,JUKI以開發高質、高效的專業化產品為目標,不斷地開發出各種新機型。
當時,縫紉機產業作為出口產業的主力軍,憑借將一美元的襯衫銷往美國,建立了產業基礎。此后,由于紡織品出口的限制,日本的縫紉產業在經歷了“迷你裙風潮”后,開始謀求轉戰國內市場。
設立縫制能率研究所(如今的縫制研究所):1959年
1959年,JUKI設立了縫制能率研究所(如今的縫制研究所)。當時縫紉業剛剛起步,作為出口產業蓄勢待發。當時縫制能率研究所為向縫紉廠推廣生產管理、IE技術,設立了協助提高生產效率的專業集團,此舉在當時的行業內部引起了巨大反響。日本能率協會的《經營選書》中關于“縫紉機制造商創造的縫制能率研究所”有如下記述(概要)。
1950年秋,東京重機工業在工業用縫紉機的基礎研究中嶄露頭角。所謂的工業用縫紉機就是作為生產物資的典型產品。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后,一直無法生產出在性能、結構上優于美國SINGER公司生產的縫紉機產品,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當時“出口一邊倒”的狀況。在這樣的背景下,東京重機工業成功生產了DDW-123這一新機型,其性能也極為優異。而且,作為當時劃時代的市場營銷戰略,還設立了“縫制能率研究所”。
簡而言之,就是根據客戶工廠的要求,派遣極富經驗的咨詢工程師前往工廠,由其撰寫報告書,以便在現有生產設備、人員的情況下實現工序的合理化。
當時,共收到來自日本全國約100件咨詢請求。當廠家試著按照報告書的指示改變生產工序后,奇跡發生了。在完全使用原有設備、人員的情況下,約50%的工廠生產效率提高至2倍。不可思議的東京重機工業成功打造了日本國內產品市場。
發售襯衫前襟鎖眼自動縫紉機:1968年
繼好評如潮的LBH-760型平頭鎖眼機之后,JUKI又開發出Ai-1/LBH-761型自動縫紉機。作業人員只需固定襯衫的前身,機器就會自動執行前襟鎖眼操作。由于一個人可以操作3~4臺機器,使得生產效率一下子提高至3~4倍。當時正處于美國縫紉產業的巔峰時期,Ai-1也成為了美國縫紉業抵御來自發展中國家出口攻勢的有力武器。
作為知名產品,Ai-1/LBH-761型自動縫紉機不僅可在嚴苛的環境下使用,而且為利用IE技術研究如何提高操作性能與生產效率做出了貢獻。
1970-1994自動縫紉機的開發進一步推進
1973年,由于第4次中東戰爭的爆發,引發了原油價格飛漲的石油危機。以此為契機,日本對于高品質化、高生產效率的需求進一步加強,工業用縫紉機的開發重心也隨之開始轉向自動縫紉機。JUKI也在自動縫紉機的開發方面積累了許多自己的技術經驗。
日本的消費市場也開始向時裝的個性化發展。由于日本國內市場的活躍發展,縫紉機業轉而以生產貨真價實、附加值高的服裝產品為主導思想,在其它產業陷入低迷時,由于DC品牌等的出現,當時服裝廠商的發展速度十分驚人,被當時的媒體爭相報道。然而,隨著80年代后半期日元的持續升值以及進入1990年后泡沫經濟的崩潰,形勢急轉直下,出現了一波價格破壞、企業將生產重心轉向中國、紛紛進駐中國工廠的高峰。縫紉業開始邁入轉戰海外與日本國內生產體制縮小的時代,而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各國的經濟開始迅猛發展。
添加了計算機、電子技術的多功能工業用縫紉機越來越多地被開發并引進市場。隨著日本國內勞動力保障的日益困難,由機器代替手工作業的時代已經來臨。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