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產業集群——臺州經驗
產業集群是基于—定的地方勞動力市場,由社會勞動分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企業所組成的本地化網絡。一方面是產業集群內單個企業的生產總是集中于有限的產品和過程,形成專業化的特點;另一方面是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在互相競爭的同時又互相聯系、互相協作和補充,其生產是相當靈活和多樣化的。
一、縫紉機產業集群——臺州典型
臺州縫紉機產業集群的形成是臺州制造業發展的典型寫照。200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到臺州縫紉機龍頭企業——飛躍集團考察,聽取集團董事長邱繼寶的匯報后說:“飛躍這個典型,基本上是在平地起家,從零開始,發展到現在這樣一個規模的企業,這是很了不起的。”創業之初,邱繼寶一無資金,二無技術,確實是“平地起家,從零開始”。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是臺州縫紉機產業集群的起步階段。飛躍與當時其他介入縫紉機生產的企業一樣,生產的信息都來自于上海的街道縫紉機企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所用的設備都是國有大企業退役的陳舊設備。簡陋的廠房、低廉的價格、苦心的經營,通過這些,企業實現了原始積累。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臺州的縫紉機企業技術和工藝比前一階段有了較大的改進,開始生產多功能小包縫機、改型的帶供油的三線包縫機等,并形成市場集聚效應,臺州縫紉機專業化產業集群的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臺州是中國內地最大的服裝機械生產和出口基地,在臺州產的縫紉設備中,曲折縫機已在世界市場上占有約70%的市場份額,繃縫機和高速包縫機的產量和市場占有率約占世界市場的一半。臺州縫制設備生產企業達到1000多家,加上諸多個體工商戶和相關配套企業,共計有3000多家。
中國社科院的專家指出,臺州產業集群的興起與壯大,極大地增強了臺州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有效地推動了臺州經濟結構從“一、二、三”向“二、三、一”轉換。1978年臺州是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經濟結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以各種中小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集群的興起、發展和壯大,使得第二產業對臺州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在各類產業集群基本形成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臺州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首次超過了第一產業(1987)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以后,產業集群進入強化發展階段,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迅速提高。目前,臺州的經濟增長已從傳統的農業主導模式轉變為現代的工業主導模式。
二、區域產業集群——臺州經驗
根據國際經驗,就單個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是很難與大企業大集團相抗衡的,但中小企業一旦形成產業集群就將充滿生機和活力。例如,意大利的家具、毛紡、陶瓷等產業集群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奇跡”;臺灣的計算機產業集群成為“臺灣出口創匯的主力軍”;日本東京都的制造業成為日本“機械工業的共同根基”。而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臺州產業集群,為適應我國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發展趨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充滿了活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