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產業面臨勞動力供需失衡等挑戰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八屆五次理事會上,中縫協發布的《中國縫制機械行業2009年度經濟運行分析》報告中指出,2009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遭遇近十年來發展的最低谷,也迎來了危機后的強烈回暖信號。在外需持續低迷,內需低開穩升的復雜形勢下,行業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快自主創新,轉變企業經營方式,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實現了調整轉型時期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結合報告中的行業數據,本文作者針對行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勞動力供求失衡、配套產業復蘇滯后、勞動生產率偏低、自我調整能力弱已成為制約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的4大瓶頸。
擺情況--經濟止跌回升,行業回暖勢頭顯著
自2007年以來,世界縫制機械產品市場需求日益下滑,連續 20個月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工業總產值均呈現負增長,年平均降幅達到20%以上,而產量下滑幅度更是達50%以上。進入2009年以后,產值、產量同比持續走低,但降幅逐月收窄,并于2009年9月轉為同比正向增長,第四季度同期漲幅高達20%以上,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開始平穩向好發展,回暖勢頭明顯。以我國縫制機械行業97家骨干整機企業產值數據為例,2008年行業產值同比呈連續下滑態勢,至2009年一季度遭遇近十年來發展最低谷,產值同比降幅達50% 以上,產值降至行業鼎盛時期的一半左右;至2009年二季度,行業產值依然保持30%以上的降幅,但降幅相對一季度有大幅縮減;至2009年三季度,行業產值降幅進一步收窄,到9月份產值同比實現正增長;至2009年四季度,行業迎來發展新契機,在內需增長,出口降幅減緩的雙重作用下,行業產值實現兩位數的同比增幅,行業回暖跡象明顯。而從進出口來看,2009年內,雖然我國縫制機械產品進出口持續下滑,但進出口降幅亦逐月收窄,前景值得期待。我國縫制機械產品出口自2008年底出現明顯的下降,當月降幅增至40%,至2009年一季度達到出口同比最低點,同比降幅達近50%;至二季度,降幅縮至30%;至三、四季度,行業產值降幅進一步收窄,降幅逐漸縮至20%左右。進口方面亦是如此,行業回暖跡象顯現。
銷售外冷內熱,呈現新局面
2009年,我國縫制機械銷售呈現出“外冷內熱”的新局面。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下,縫機國際市場需求遭遇嚴峻挑戰,我國縫制機械產品出口持續低位徘徊,雖在國家連續7次上調出口退稅稅率等利好政策的拉動下,使得出口下滑幅度有所緩解,但2009全年縫制機械出口量同比下降24.47%,出口額下降20.62%,產品出口全線遭遇寒流。各類產品中,除刺繡機因為出口產品結構發生變化,亮片繡、毛巾繡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額呈同比增長外,其余產品均呈現量價齊降的出口形勢。內銷方面,在國家紡織工業振興規劃,及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刺激經濟和扶持行業政策的帶動下,2009年下半年國內縫機市場明顯復蘇,四季度更是引來行業銷售熱潮,同比增長 50%,受此影響,全年縫制機械產品內銷呈現低開穩升局面。
行業調整步伐加快
2009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隨著產業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特別是下游行業轉型與升級對高效縫制設備所釋放出來的旺盛需求,行業帶電控裝置縫紉機自8月起連續多月呈現60%以上的同比漲幅。截止2009 年末,我國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占縫制設備總量的比例上升到10%,電腦平縫機占平縫機總產量的比例提升到25%以上,電子花樣機、電子鎖眼機等中高檔特種工業縫紉機已經基本實現批量化和產業化。在企業結構調整方面,據中縫協估算,目前規模以上企業占全行業企業總數的比例提高到68%,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占全行業的比重增長到約87%,規模以上生產企業年利稅總額增長8.65%、利潤總額增長26.75%,企業贏利能力逐漸加強,市場效益逐漸向部分規模以上企業集中,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同時,隨著企業國際化步伐的不斷推進,標準在德國設立子公司,杰克成功收購德國BULLMER和TOPCUT公司,和鷹成立日本分公司“YIN-Japan株式會社”等,以及各企業品牌建設的加速,行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企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市場競爭日趨理性
在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的大力引導下,2009年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效果明顯,受危機的刺激,縫機企業紛紛開始反思賒銷、欠款等不良競爭的后果。從中縫協調研情況來看,減少賒銷、欠款,嚴格控制產品價格,逐漸成為行業企業的共識。同時,企業家也在2009年行業調整中日顯成熟。不少企業家對以前過度追求規模的發展方式進行反思和總結,重新提出要務實、理性,加快調整和創新,強化并突出主業;亦有不少企業家根據自身定位扎實基礎改造,加快新品開發、品牌建設、加強管理,走精品、專業化發展道路等。一年的行業實踐,為企業家們積累了豐富、珍貴的經驗,加快了企業家隊伍的建設。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