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逆專業化正負效應
近幾年,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造城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其中明顯的趨勢是,規模越來越大,模式越來越新。受貿易壁壘、出口退稅調整、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內銷市場逐步成為服裝企業的主戰場。一些嗅覺“靈敏”的地產商開始把目光轉向服裝商業流通領域。一時間,冠以“巨艦”、“超級航母”、“復合業態”、“智能型”等名目的紡織服裝商業地產項目粉墨登場。與此同時,業內傳出廣東某知名產業集群地的最老牌的專業市場退租率達到了25%,而北京某家近幾年才建立起來的專業市場退租率也高達25%~30%。這不禁讓人們為專業市場的未來發展捏把汗。
傳統意義上的專業市場由于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確實有越來越難做的趨勢。服裝品牌渠道拓展模式發生變革、互聯網迅速發展引發網購熱潮、多種商業業態的蓬勃發展等都在擠壓傳統專業市場的生存空間。從傳統專業市場產業內部看,盲目擴張、重復建設導致的整體數量過剩,經營同質化日趨嚴重,管理理念滯后,服務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傳統專業市場整體競爭力下降。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傳統專業市場的式微催生了大批新型的紡織服裝市場。而許多新興的市場善于玩概念,玩得讓人摸不著頭腦。仔細分析我們發現,在這新一輪造城運動中,其實存在著逆專業化的異變趨勢。
逆專業化的正負效應
專業市場的逆專業化異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專業地產商的大面積介入導致專業市場的價值取向發生改變。傳統專業市場作為紡織服裝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還是服務于產業需要的。商業地產雖然披著商業的外殼,本質上還是地產,著眼于租售物業,整個項目的運作可以完全沒有紡織服裝專業人士的參與。地產商進入的好處是“不差錢”,只要概念玩得好,可以忽悠政府批地,忽悠銀行貸款。因為“不差錢”,可以強勢介入產業鏈,而不去管產業需要是否成熟。這種有時帶有無理性的介入,確實對傳統專業市場形成了顛覆之勢。新理念、新模式一旦成功,等于是給產業一個強大的突變力,能夠迅速推動產業改造升級。
地產主導型專業市場的缺點是風險較大。地產商的逐利本性導致他們罔顧產業發展的基礎和產業鏈的配置規律,項目吸引的大部分是炒房客,很容易形成泡沫。而真正的行業內商家,由于更多考慮企業和品牌發展的需要,往往不買賬。這樣的項目,最后必然由期望紡織服裝行業人士參與的歌舞劇,變成地產商和炒房客的二人轉,只剩個“娛樂”功能了。
其次,產業鏈要素的過度集成導致專業市場的功能發生轉變。傳統的專業市場是以單一性為特點的,最多衍生一些相關的業態,如物流、輔料、基本的商務服務等。新型的市場除了紡織、服裝等產品的經營以外,還加進了品牌展示、會議會展、代理加盟、電子商務、設計研發、品牌孵化、市場經營、商貿物流、市場服務、媒體推廣等紡織服裝多半個產業鏈的集成與綜合。更有甚者,進而把餐飲、娛樂、時尚休閑、旅游等等內容也整合進市場,這樣的市場功能已不是紡織服裝產品的集散流通所能包含的了,它甚至超出了紡織服裝產業的范疇。集成創新容易讓人激動,因為這意味著對舊模式的突破,對新觀念、新業態、新運營模式的引入,意味著專業市場的升級、進化。但如果把所有能想到的元素一股腦地放一起,而不問它們之間是否能形成有機的結合,就很容易搞成四不像的大雜燴。
最后,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導致專業市場的存在基礎發生動搖。很多新興的專業市場熱衷于把電子商務納入市場運作范疇。這樣做的好處是增加了信息傳播和商務平臺,增加了與消費者的互動渠道,因而顯得能跟上時代潮流。表面上看是增加了市場的吸引力,殊不知,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也在動搖專業市場的存在基礎。權威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網購市場的交易量突破2000億元。這2000億元的現金流本來是屬于專業市場和零售市場的。事實上,互聯網對于專業市場的影響體現在兩方面。首先,互聯網的出現使一些代理商足不出戶就可以下訂單,極大地降低了拿貨的成本,這與此前各地客戶需要舟車勞頓奔赴沿海拿貨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實體市場的交易帶來沖擊。第二,網購市場上,消費者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與品牌廠家接觸,下單交易,省略了所有的中間環節。這對于品牌代理商和依靠中間環節獲利的專業市場而言也是一種打擊。
價值取向改變、功能轉變、基礎動搖,專業市場何去何從?發生這些變化,專業市場還能稱為專業市場嗎?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警惕非專業化的危害
逆專業化是一種趨勢,可以導致專業市場的升級進化,但也可能帶來負面效應。逆專業化不同于非專業化,前者雖然在理念和運作模式上顛覆傳統,但具體運作還是要講專業化的;后者則是指除了一大堆讓人眼暈的新概念、新名詞以為,各方面都不專業。
有的開發商純粹是跑馬圈地行為,只要用概念把政府忽悠住,地拿到手就萬事大吉。如果項目只是商人的逐利行為,沒有專業人才和專業化的運作,不去研究市場需求、研究整個產業競爭環境的變化、研究專業市場自身的運行規律以及應該提供的服務,最終必然導致市場的“有勢無市”。商人賺滿了錢包,扔給當地政府和人民的是一堆華麗的垃圾。
針對專業市場非專業化的危險傾向,作為政府不應該頭腦發熱。要對本地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所在地的經濟地理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評估。在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最好多方面咨詢專業的機構和真正的行業專家,客觀公正地評價項目是否適合在當地生存發展。作為紡織服裝企業也要提高警惕,不要被一些天花亂墜的新概念所迷惑,除了認真研究評估項目的發展前景以外,對項目運作機構還要聽其言、觀其行,看其運作是否專業,是否有長遠發展市場的計劃、決心和能力。對于普通的鋪位投資者或經營者,更要擦亮眼睛,不要被發展商操縱的炒鋪行為所迷惑,否則很可能被套進去,欲脫手而不能。
而非專業性帶來的只可能是傷害,對產業的傷害,對當地經濟的傷害,對投資者、經營者的傷害。我們不得不時刻警惕。
提出:
對新觀念、新業態、新運營模式的引入,意味著專業市場的升級、進化。但如果把所有能想到的元素一股腦地放一起,而不問它們之間是否能形成有機的結合,就很容易搞成四不像的大雜燴。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