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家用縫紉機工業歷史回顧
安徽省家用縫紉機工業始于50 年代末、60 年代初。1959 年10 月,蕪湖市第二木器社開始生產赭塔牌15-80 型家用縫紉機。1960 年3 月,蕪湖市第二木器社改名為蕪湖市環球縫紉機廠。1963 年,該廠在調整中轉產并一分為二:其機械車間劃歸市車輛廠;木器車間成為環球木器廠,生產木器。5 年間,累計生產縫紉機2205 架。
60 年代末,國內市場對縫紉機的需求日益增長。在一些省市縫紉機生產紛紛上馬的浪潮推動下,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于1970 年3 月以〔1970〕58 號文批準蕪湖環球木器廠更名為“蕪湖市縫紉機廠”,恢復生產縫紉機;1974 年12 月又以〔1974〕863 號文批準該廠年產5 萬架JAI-1 型縫紉機的擴初方案,并決定撥款500 萬元,分年投資。從1978年起,省輕工業廳開始在省內定點生產縫紉機零配件,為整機生產配套。1979 年11 月,省革命委員會通過聯合調查,決定對縫紉機零件生產免稅3 年,以加速企業的自我改造。
1980 年,縫紉機產量突破10 萬架。1981 年1 月,蕪湖市人民政府決定,蕪湖市冶金機械廠劃歸市輕工局領導,轉產縫紉機;同年7 月,蕪湖市縫紉機總廠成立,下屬縫紉機廠、縫紉機二廠(即原冶金機械廠)和縫紉機臺板廠(原縫紉機廠臺板車間,于1979 年劃出建廠)。
1982 年,全行業整機年產量達18 萬架,臺板達8 萬塊;由省輕工業廳定點生產的活壓腳、挑線桿、上下套筒、機架、臺板及其附件等縫紉機零部件已能滿足安徽整機生產的需要,并有一部分銷往國內10 多個省、市。同年,省經濟委員會原則同意蕪湖縫紉機廠年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到50 萬架,總技措費控制在750 萬元左右。從1982 年下半年起,由于市場變化,縫紉機銷售持續下降(1983 年,全國有94 個專業廠,其中,非定點廠38 個。1984 年,有45 個非名牌縫紉機廠關、停、并、轉),省內縫紉機行業被迫大幅度減產,蕪湖市年產50 萬架縫紉機的擴初方案取消,蕪湖縫紉機二廠于1983 年11 月更名“蕪湖礦山機械廠”并劃歸原系統,蕪湖縫紉機總廠于1984 年1 月撤銷。1984 年,全省縫紉機產量下降到2.66 萬架。
為擺脫困境,省內縫紉機行業開始探索聯合協作道路。從1983 年起,蕪湖縫紉機臺板廠開始擴大對外加工,先后為杭州、南京等地的縫紉機廠配套生產臺板。1984 年5 月和7月,國務院下達了國發〔1984〕83 號和1984〕89 號文件,要求以名牌產品為龍頭,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為貫徹國務院文件精神,迅速提高省內縫紉機生產水平,在省和蕪湖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蕪湖縫紉機廠于1984 年底與上海縫紉機工業公司簽訂了聯合生產美獅牌縫紉機的協議(從1986 年起,又與上海聯營定牌生產蝴蝶牌縫紉機)。通過利用名牌優勢和學習先進技術,省內縫紉機行業的生產銷售形勢明顯好轉。
1985 年底,全省縫紉機行業有整機廠1 家,縫紉機臺板廠2 家,其它零配件廠5 家,均屬輕工系統;全行業有職工2181 人;固定資產原值924 萬元,凈值641 萬元;各種設備619 臺,其中,專用設備436 臺;生產能力為整機20 萬架,臺板20 萬塊。1985 年,全行業生產整機14.02 萬架,臺板16.88 萬塊,其中:整機產量為1984 年的5.3 倍,居全國同行業第十一位;總產值2391 萬元;利稅總額278 萬元;上繳稅金213.66 萬元。
二、企 業
至1985 年末,全行業的整機廠僅蕪湖縫紉機廠1 家。蕪湖縫紉機臺板廠專產各式臺板為省內外整機廠配套。省輕工業廳定點零配件廠的分工是:宣城臺板廠生產臺板,宣城縫紉機零配件廠生產活壓腳、壓緊桿扳手、挑線桿,白湖修造廠生產機架,三河機針廠生產14#機針,南陵五金電鍍廠生產螺絲刀。蕪湖市定點的蕪湖飛機大修廠知青廠生產縫紉機面孔板和后蓋板。
〔蕪湖縫紉機廠〕
位于蕪湖市環城北路86-1 號。輕工業部定點生產縫紉機的專業廠,集體所有制性質,隸屬于蕪湖市輕工業局。
前身是蕪湖市第二木器社,原屬蕪湖市手工業局領導。1970 年正式恢復縫紉機生產,定名“蕪湖市縫紉機廠”。1975 年6 月改稱“蕪湖縫紉機廠”。1978 年11 月改屬市輕工業局領導。同年,生產縫紉機4.15 萬架,盈利3.92 萬元,成為全國同行業年產量低于5 萬架而能盈利的唯一企業。從1980 年起,為集中力量生產機頭,擴大整機產量,逐步將臺板及部分零配件擴散生產。1981 年至1982 年,利用貸款改造了油漆、裝配生產線,更新了機
殼、平板、金屬切削加工線,填平補齊了關鍵設備。其中,1981 年采用可控硅自動恒溫遠紅外加溫新技術改造油漆烘道,節能30%,獲安徽省節能獎和蕪湖市科學技術二等獎。通過技術改造和實行專業化協作,1982 年生產縫紉機18 萬架,實現利稅310 萬元,達到歷史最好水平。1983 年,全國縫紉機行業產大于銷,該廠庫存最多時達7.8 萬架。為求生存,該廠于1984 年底分別與上海縫紉機工業公司和上海春蕾縫紉機廠達成了“實行經濟技術協作、組織定牌縫紉機產銷”的協議。
1985 年末,有職工1204 人,其中技術人員31 人;設23 個科室和鑄造、機殼、零件、總裝、油漆、機架、機修等7 個車間,1 個廠辦集體企業(蕪湖市電磁廠);設備500 臺,其中專用設備414 臺;年生產能力為整機20 萬架(其中,機頭鑄鐵零件自配率67%,機架成品自配率88%,臺板和其它部分零件由協作廠配套)。1985 年生產“春蕾、“美獅”、“長江”等三個牌號的縫紉機共14.02 萬架(其中,“美獅”6.26 萬架),實現利稅179.22 萬元。歷年累計生產縫紉機85.65 萬架,完成總產值1.02 億元,實現利稅926.6 萬元,其中上繳稅金
772.73 萬元,為國家撥款投資529.78 萬元的1.46 倍。1985 年12 月30 日,該廠開始醞釀與上海協昌縫紉機廠聯合生產蝴蝶牌縫紉機。
三、產 品
安徽省縫紉機行業自1959 年底開始生產赭塔牌15- 80 型縫紉機(累計產量209架);1970 年恢復生產JAI-1 型縫紉機(即原15-80 型);1970 年曾試制金魚牌70-1 型簡易縫紉機107 架;1975 年起,定型批量生產長江牌JAI-1 型縫紉機;1982 年試制出桌柜式組合縫紉機;1985 年開始和上海縫紉機工業公司聯合生產美獅牌、春蕾牌JAI-1 型縫紉機。
〔長江牌JAI-1 型縫紉機〕
蕪湖縫紉機廠的主要產品,1970 年始產。1975 年注冊商標。1982 年獲輕工業部A 級產品證書。1984 年前,由蕪湖市百貨站銷售,主要銷往省內各地及河南、山東、江西等省;當時由于市場緊缺,加之其單價較同類水平的產品低6%左右,故供不應求。1984 年9 月起改由企業自銷,售后服務由“三包”1 年改為“三包”3 年。1985 年在國內同行業質量評比中名列第三。
機頭生產主要有4 大工藝:外殼鑄造采用皮帶運輸機送、回砂,凸箱造型,人工澆鑄及鑄型輸送機運送鑄件的流水作業工藝;金加工采用單工位多工步組合機床流水作業;油漆采用機動上底漆、手工打磨、貼花,氣壓手工操作上面漆,晶體管自動控制調節溫度,遠紅外線烘烤的流水作業工藝;裝配采用分工流水人工組裝,經檢驗合格后包裝入庫。臺板由蕪湖市縫紉機臺板廠配套,主要是貼塑二斗藏式,還有桌式、柜式、櫥式等10 多個特需花色。
一次可縫人造革6 層(或毛呢8 層,或平布24 層);縫薄綢不起皺紋;換上部分配件后,即可繡花、卷邊、打裥。按國家輕工業部統一標準生產,零件互換性強,維修方便。至1985 年末,累計產量71.72 萬臺,銷往國內28 個省、市、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