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調查:工資大漲訂單轉移 紡服業一線員工薪酬每月難超2000元
今年以來,有幾件事情應該具有標志性意義,富士康深圳工廠的“12連跳”,本田4家零部件企業及其他幾家工廠發生的停工事件,都讓企業管理者及政府和社會大眾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群體,那就是支撐起中國“世界工廠”稱號的一線產業工人,也不能不思考,他們究竟是為了什么?薪酬,無疑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他們的狀況,大抵都是,每月領到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每天工作10~12個小時,每月工作28天,8小時外是他們的加班時間,加班工資也以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標準計算,每個月全靠加班多賺“三五斗米”。此外,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聚集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內;也有一部分“科班”出身的畢業生;現在的勞動力大軍“80后”、“90后”占主力……
不能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他們整體的待遇都不高,而且更進一步地來看,近些年來的工資漲幅與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并不匹配,這是為什么?
不能不提出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的勞動力難道真的過剩到了這種程度?我們能夠消費得起高學歷的畢業生,以較低的價格。如果勞動力過剩,為何還會有如此繁重的超負荷加班現象出現?這真的是一個怪象。
回顧往事,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世界工廠”稱號的得來離不開國內的廉價勞動力,但問題在于,勞動力都是有價值的,不論廉價還是高級,都需要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發展,也需要隨著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更需要跟上通貨膨脹的速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去年訪華時就曾說過,中國工人目前的平均工資僅為美國工人的4%,即使墨西哥生產工人的工資也是中國工人工資的3倍。這就是問題。
全球經濟剛剛經歷金融危機的洗刷,而且目前已經出現“二次探底”的擔憂,尤其是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正在不斷面臨印度、越南、孟加拉國等國家的沖擊,簡單的制造模仿并沒有高門檻,這塊市場也遲早會飽和,屆時,中國還能繼續走基礎制造模仿的路嗎?
雖然當前因為配套問題,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還不能被剝奪,但形勢已經不容樂觀。中國亟須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只有這樣才能保住“世界工廠”的地位。否則,在中國綜合成本不斷增加的基礎上,外貿訂單及內外資設廠會漸漸往周邊綜合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中國的出路在哪里?克魯格曼認為,中國應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到生產資本密集型產業。而這一升級過程又該如何才能實現?更應該依靠拉動內需,而非單純依靠出口。在全球化推動下,日本、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都依靠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獲得成功,但“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畢竟有限,而且市場遲早會飽和”,從上述國家和地區最后的轉型即可略見一斑。
中國產業轉型不僅存在現實的壓力,也具備可依靠的基礎,相比父輩一族,當前的“80后”、“90后”勞動力大軍,他們更有自己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他們更期望得到被認同,也因此更容易被培養成真正的“藍領”技術工人。
產業升級離不開人才升級,有了更多人才,企業發展才會超前,也才能給予員工更多的認同和福利,也才能讓員工擁有更多的幸福感,由此,員工和企業的創造性也會被最大程度地激發。多方共贏局勢下,何樂而不為呢?
人物檔案
姓名:阿梅
籍貫:湖南
身份:服裝廠裁縫工人
薪資情況:月薪1600元~1800元,包吃住
行業情況:成本上升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縫紉工阿梅:日做10小時 計件拿工資
廣州中大布匹商圈附近的五鳳鄉,分散著大大小小的制衣廠,來自湖南的阿梅在這一帶的服裝廠打工近4年。今年35歲的她曾輾轉過廣東東莞、深圳等地,在玩具、電子等多家工廠都待過。
“差不多,不同工種都挺辛苦的。年紀逐漸變大以后,干不了電子廠的活,太費眼神,這幾年基本都在服裝廠當縫紉工人。”12日傍晚,阿梅趁著一小時休息的空當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采訪。
每天從早上8點開始干活,中午12點到下午1點半休息,下午6點到7點休息一個小時,近段通常加班到晚上10點甚至更晚,一天基本都要工作超過10個小時,一個月工作28天,這樣忙下來,一個月大約可以拿到1600元至1800元,今年個別月份有突破過2000元,吃住則由工廠全包,阿梅如此描述她的工作現狀。
制衣行業一般沒有底薪,工資以計件算,普遍一件衣服的加工費大約是4元~5元,工序較復雜的可能達到10元左右,平均下來一天能縫制十來件。“今年工資確實漲了些,去年月薪一般是1300元~1500元。今年工廠缺人,為了留住熟練工,老板將每件衣服加工費大約提高五角錢。另外,現在進入秋冬季服裝生產高峰期,加班也在增多。一個月多了三四百元。”阿梅說。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