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調查:東南部沿海加薪潮難撼中國世界工廠地位
加薪潮難撼世界工廠地位
“配套體系發達,工資漲一倍都不會對這些企業有任何影響”
“加薪潮持續蔓延”“外企或被迫遷移中國”“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丟失”……春夏之交,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一股加薪潮,讓一些外國媒體浮想聯翩。
不過,在東莞工作的葉亭卻顯得很淡定。作為一家美國家具進口商在中國的代理,葉亭并不擔心會有工廠遷出,影響她的業務量。“2006年,我們有家臺資供貨商因為人民幣升值和美國反傾銷,把工廠從廣東搬到越南,后來看那邊配套部件都找不齊,就又把廠子搬回了廣東。”葉亭估計,這次的“加新潮”也不會對她的供貨商產生太大影響,“關閉中國工廠還早呢”。
葉亭說,其實外媒類似的擔憂,也出現在兩年前《勞動法》修訂和《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以及2005年人民幣升值前后,但最終并沒有出現外資工廠的大量撤離)
“這股加薪潮對外資企業的影響實在是微不足道,說一加薪外資就跑,這完全是利益集團散布各種謠言、聳人聽聞。”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在接受采訪時說。
加薪潮蔓延
“我曾在珠三角地區做過大量調查,那里的GDP長期維持10%以上的增長率,企業利潤實現快速增長,但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幅度相當少,基本沒有增加。”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介紹,“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這輪加薪潮是由富士康員工“12連跳”引發的。富士康6月2日和7日兩次宣布加薪,通過三個月考核的一線作業員月基本工資可達到2000元。一周之內兩次漲薪,部分員工薪資漲幅達122%,幅度超過了過去10年加薪的總和。
一石激起千層浪,加薪潮形成連鎖反應。6月9日,深圳市將月最低工資標準調高至1100元。由于深圳企業普遍以最低工資標準來確定自己的工資水平,眾多原本對加薪仍持觀望心態的企業主不得不上調薪金。據統計,近期已有11個省市宣布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漲幅皆在10%以上,一些省市甚至超過20%,平均漲幅為17%。
企業主是天然的加薪反對派。有些外資企業表示,它們無法承受加薪潮的壓力和沖擊,并發出撤離警告。
“這樣漲薪非常不合理,臺商協會沒人能理解!我們不會跟風,根本無法承受!”深圳臺商協會會長黃明智說。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焦佑鈞稱,在成本考量下,未來三五年內,大陸臺資電子廠離開大陸將勢不可當。
難尋替代
此輪加薪之后,中國工人的最低工資已超過了周邊很多國家。因此一些輿論擔心,加薪浪潮如果進一步蔓延,一些外資企業將會把工廠轉移到東南亞和南亞。
在越南,從事最簡單工作的勞動者在2008年的最低月工資標準約合人民幣500元,印度的最低工資比越南稍高,而孟加拉國的最低工資則比越南要低很多。
香港工業總會近期對珠三角港商進行的調查顯示,珠三角約8萬家港企中,37.3%正計劃將部分或者全部生產能力遷離珠三角。它們遷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資成本上升,而搬遷的目的地就包括越南和印度等國家。
有媒體認為,在加薪潮的影響下,中國必然會出現一定的產業轉移,這些產業將集中在低端、小規模的加工制造業環節。在仲大軍看來,這些要離開的企業本來就屬微利行業,他們當初來中國完全是看中中國的超廉價的勞動力,現在這個行業沒法干了,離開也是市場調節,“它們愛走就走”。(https://shop61776573.taobao.com)
另一方面,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與越南等對比意義不大,因為中國與越南等國家的發展階段不同,競爭優勢迥異。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也在近期表示,廉價的勞動力已不是現階段中國吸引外資的第一位優勢,中國對外資最重要的優勢在于中國國內政治環境穩定、經濟不斷高速發展,法治環境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配套體系發達,工資漲一倍都不會對這些企業有任何影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德強說。廈門大學中國經濟能源中心研究主任林伯強也認為,工資成本的增加不太可能導致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發生,“中國將繼續保持世界工廠地位。”
向內走,向上走
產業的集聚有很多的因素,除了工資之外,還有市場、物流、效率、稅金、生活條件等等很多因素。安邦首席研究員陳功認為:“生產部門的轉移不是說轉就能轉,也不會因為一個單一因素的變化就完全撤離。”
但是,沿海的加薪潮畢竟給外資工廠帶來了成本壓力,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產業鏈條中的議價能力低下,勞動力成本難以通過提價轉嫁到下游,因此“逐低成本而居”仍是這些工廠的重要選項。
“如果轉移,它更多的是往中西部地區轉移,中國政府也鼓勵這種轉移。”張漢亞說,目前,富士康等企業已準備將產業更多地遷到內陸和華北。
有媒體認為,對于一些無實力搬走的珠三角小企業,這次加薪將使他們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但林伯強看到的是樂觀的一面,他認為加薪潮會促進產業升級。“加薪必然促使企業提高生產效率來抵消工人成本的增加,這對于工廠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