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羽絨服產業的N度猜想
市場預期走高,參會的企業品牌數量卻在下降
2009年10月底,由北向南的一波波寒流,讓消費者和羽絨服商家都頗感意外。到11月、12月時,零下28度的氣溫在哈爾濱、吉林、沈陽多次反復、長時間出現,北京、南京、上海也出現多年不見的冷天氣。寒流不僅讓人感到“出乎意料地冷”,更是吹爆了2009年的羽絨服市場。
6月14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位企業代表和商界巨頭齊聚青島,參加2010年中國服裝協會羽絨服及制品專業委員會年會。當羽絨業界在2009年終吹風送暖后,2010年的秋冬能否延續上一年的銷售神話?這樣的疑問不僅來自媒體,更是成為眾多羽絨企業老總們希望破解的考題。
1度效應
經濟學界有所謂的“1度效應”,也就是當氣溫發生1攝氏度變化,商品的銷量也隨之發生較大改變,而2009年呈現的則是5~10度的變化。從2006年起,多年的暖冬使得一直看天吃飯的羽絨服企業陷入了庫存危機,而連續3年的銷量增長下滑,更讓整個行業對未來發展一片茫然。
但局勢在2009年突然發生了轉機,寒流的提前到來,讓各品牌提前進入銷售高峰期。近一個月的時間,本土羽絨服企業就借這股暖風,一洗前幾年的頹勢,爆發增長:波司登在全國市場中多家商場屢次刷新單個商場單日銷售紀錄。與此同時,各大品牌也均有大幅增長,雅鹿上漲40%,艾萊依上漲50%。甚至一些從事尼克服、棉服的加工企業以及部分時裝品牌都開始紛紛搶灘羽絨服市場。2006年時“誰還沒有做羽絨”的話語在2009年的年末又也開始流傳起來。
雖然市場需求巨大,但并非參與者都有頗豐收獲。據中國服裝協會羽絨服及制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屈飛分析,羽絨服正式進入商場鋪貨的時間一般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但2009年一上來需求量就如此之大,讓一些品牌出現了區域性斷貨的情況。但經歷過了2008年初的南方雪災后,大型羽絨服企業對于極端性與突發性天氣變化都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快速反應機制,以保證冬季銷售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對于專業從事羽絨服裝生產的廠家來說,2009年入冬突降的大雪并沒有打亂既定的羽絨服銷售計劃,而那些非專業生產、銷售羽絨服的廠家和商家卻沒能在第一時間搶到羽絨服銷售的商機。
市場持續走高,本屆參會的企業品牌數量卻在下降。面對這一升一降的數據,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有著自己的見解:“在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一路高歌猛進的發展之后,通過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羽絨服企業和品牌數量的精簡和整合,可以看作是行業發展大浪淘沙的一種必然。這不是頹敗的表現,相反會令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
時尚突破口
早在2006年羽絨服行業受挫之時,一些企業就已經開始尋找突圍之路,到2007年,“時尚化”路線已成為眾多羽絨服企業的新王牌。
據某服裝商場樓層經理介紹,消費者對穿著羽絨服優雅質感的體驗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有格調、有品位的生活方式的象征。隨著羽絨服裝面料與款式的不斷創新,賣場內各專業羽絨服品牌展區裝飾風格與檔次的提升也使得購物環境變得更加舒適。
目前國內主打時尚牌的羽絨服企業有近百家。比如波司登旗下品牌冰潔以年輕、時尚、活力、親和作為品牌定位,以“80后”、“90后”為目標消費群;艾萊依核心定位為休閑、時尚、自然,目標消費群體為18~25歲的女性消費;雅鹿以時尚休閑為核心定位,目標消費群體為25~60歲的中高收入工薪階層;就連一向定位于成熟大眾的鴨鴨也打出了時尚風格牌,目標人群為都市男女……羽絨時尚大戰爆發。
“我覺得展現中國的時尚一直是許多國人關注和期待的東西。作為艾萊依來講,時尚永遠是一個主題。”2009年底,在一次與央視欄目的對話中,艾萊依集團總裁陳頻表達了自己對時尚的看法。“破規才有創新,艾萊依實際上也是因為在最早的時候整個中國羽絨服行業都很傳統保守、羽絨服穿著臃腫的情況下,憑一點創新,才會有今天這個成果。”用12年的時間成為中國羽絨服行業知名品牌,艾萊依憑借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法則”。
盡管如此,何謂時尚,如何把握住消費者心理的時尚度,卻仍是一個企業難以解決的問題。雅鹿集團董事長顧振華表示,2007、2008年羽絨服企業還無法準確把握住羽絨服時尚度的問題,搞不好就過了,時尚化太過前衛消費者也接受不了,畢竟羽絨服是大眾消費品。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