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調查:新生代產業工人夢想下的代際差異
70后養家、80后追夢、90后自我,中國沿海的產業工人“分層化”明顯,但他們都都渴望發展空間,渴望融入城市,渴望體面地生活
初夏入夜,在福建晉江外資工廠打工的何遠和李明(化名)剛從理發店回來。因為晚上要去蹦迪,所以做了個新潮的“韓式頭”。他們倆一天一包煙,每月1500元的工資幾乎一分不剩,屬于“月光族”,“我們不需要養家糊口,現在就是趁年輕出來看看”。
他倆所在的工廠要搬到廠房、宿舍條件都更好的工業園區里,但他們卻不打算跟著去,因為工業區離鎮上有點遠,要上網、蹦迪都不方便。
“90后”的他們,似乎有點脫離了人們對“工人”的預設定義。但正是他們使我國外資企業占很大比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工人結構發生了巨大變革:大批離土離鄉的50后、60后產業工人已經返鄉,取而代之的則是一批80后、90后,并正逐漸成為主導力量。
夾在中間的是70后。“我們工作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養家糊口過日子,所以只要工資合理,苦點累點也無所謂,”1977年出生的杜澤峰說,現在深圳的打工環境比1999年剛來深圳時強很多,“今年我還把媳婦從老家帶了過來一起工作。”本報記者走訪我國東部、南部幾十家工廠后普遍發現,70后打工族大體上保持著老一輩產業工人埋頭苦干的心態。
正在成為產業工人主流的80后則更多的是希望出來見世面,長閱歷。“人生應該有一個方向,我現在希望從這個職位一步步往上升,三五年內做到采購專員。”1983年出生的江西人李小勇現在廣東做采購工作。
80后希望在人生征途上走得更高更遠,而何遠和李明等90后工人卻大不相同:“玩心”重,工作和生活更加自我。
“在家里無聊,所以就一起出來打工,”1990年出生的小黎在東莞外企打工,他說,“在外面比較自由,可以經常逛街、上網,挺好的。至于工作在哪都無所謂,如果覺得不好就換一個工作,只要過得更舒服、開心。”對這些90后打工者來說,手機是必備品,上QQ是每天的必要活動。
國內第一家農民工網站“新農門”CEO肖克文介紹,80后、90后的農民工多不用承擔家庭負擔,他們對人生的規劃和價值取向其實跟城市青年已經沒有本質的差別。“他們的特點是不滿足于一輩子打工,不停地尋找自己的上升通道;不滿足低層次勞動,追求生活的意義。”肖克文說。
70后養家、80后追夢、90后自我,中國沿海的產業工人“分層化”明顯,但他們都都渴望發展空間,渴望融入城市,渴望體面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