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促進了人類民主進程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衣著也是維系等級制造重要的一環。趙匡胤要當皇帝,必得黃袍加身。而平頭百姓,乃至王公大臣,如果私下里制作了皇家專用的龍鳳袍,被人告發,就要滿門抄斬。只有唱戲的下九流,大概可以過過胡亂穿衣的癮。衣料的質地,也分高下尊卑。平頭百姓的一個代稱,便是“布衣”;而遍身羅綺者,決不是養蠶人,哭也沒用。
外國也是如此。中世紀的歐洲,單從穿戴上便可看出人的高低貴賤來。
但是,服裝工業的興起,卻大大改變了中世紀的這一社會現實。不同行業的人,衣著樣式差不多。今日單就服裝來說,若在街上看到西裝領帶筆挺的行人,你敢斷言他是干部、大學生、還是工人、農民么?衣著的大眾化,至少從表面上取消了等級差別。而促使這一景觀出現的人,則是美國的沃爾特·亨特。
沃爾特·亨特是個純粹的發明家,他發明的玩藝兒可不少:磨刀機、捻線機、制釘機、左輪手槍等,但往往申請了專利就了事,甚至隨手換幾個小錢花花便結局。
1832年,亨特就制造出了可用來縫紉的機器。當然,機器很原始,只能縫直線,每縫幾寸就得擺正一次布料。但它卻是后世縫紉機的基礎。
亨特這項偉大的創舉,雖具有革命的意義,但他卻缺乏利用這發明來賺錢的資金和組織才能。后來,縫紉機使得大批人都發了財,而在1850年左右達到高峰的縫紉機爭霸戰中,聲譽鵲起的卻是艾里亞斯·豪和伊薩克·豪辛格。他們不僅爭奪金錢,還爭奪“縫紉機主要發明者”的榮譽。
豪是波士頓的一名機修工,經過多次失敗,他在1845年獨自想出同織布機原理差不多的縫紉機,并用自制的機器縫住了一道口子。1846年,他獲得了專利權。
為了給自己的發明闖出名聲,豪把機器運到波士頓的一家成衣工廠,當場操作機器進行表演,不管誰拿來的縫紉活計,他都干。一氣表演了兩個星期,所有的參觀者都瞠目結舌。因為他的機器比手工快7倍,每分鐘可縫250針。最后,他向五名最敏捷的縫紉女工提出挑戰,要與她們進行比賽,還請了一名有經驗的裁縫做裁判。結果,豪一人戰勝了5人,而且裁判說:“機器縫出的活最均勻,最結實。”
可是,當豪去英國尋求發展時,卻被精明的英格蘭人算計了。他的兄弟把縫紉機運到倫敦,引起一位女上衣制造商的興趣。這個制造商以低廉的價格買下了縫紉機在英國的銷售權,然后勸說豪對機器加以改造,使之適于制作女上衣。豪拼搏了8個月,完成了改造機器的艱巨任務。老板卸磨殺驢,到頭來卻解雇了他。他的妻了恰逢此時撇下幾個孩子撒手而去。他窮困潦倒,借了他人的衣服穿,才參加了妻子的葬禮。不久,載著他的全部家當的船又沉了,更是雪上加霜。幾年后,他回到紐約時,可真是一貧如洗了。
在此期間,縫紉機在美國已威名大振,一臺縫紉機巡回展覽,門票高達一毛二分五,廣告說:“美國佬縫紉機,使你眼界大開!”婦女們紛紛把縫出的樣品帶回家去傳看。縫紉機大量生產,在市上行銷。
豪發現上市的縫紉機的特征與自己的相差無幾,便決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上法庭打官司。為此,他東奔西跑借錢,還把父親的農場都抵押了出去。
豪的對手,是一位叫辛格的發明家兼銷售大師。辛格曾苦戰11晝夜,把現有的縫紉機加以改進,使它能連續不斷地縫。然后,他立即開始批量制造和銷售。他的長處,在于大力宣傳推廣新機器的神妙。
辛格為了斗敗豪,還把亨特早年的發明找了出來。但亨特并沒有申請專利;他的機器并未投入實用,也沒出售過。
官司曠日持久,引人注目。報紙上充斥著報道這場官司的新聞,鬧得滿城風雨。實際上,這倒是為縫紉機大肆作了廣告,也激起了廣大消費者對新發明的興趣。
打了3年官司,法庭判豪勝訴,辛格得付給豪15000美元;而且此后,在美國每造一臺縫紉機,要付給豪25元專利費。
但好景不長,別人也對縫紉機搞了發明。豪也得采用別人的專利來改進自己的機器。1856年,縫紉機制造業大聯合,各個專利者把專利集中在一起,形成一筆專利權總費,共同出售,銷售收入大家分享。豪本人致富達200萬美元。
此后又經成千上萬的發明家殫精竭慮地探索,縫紉機精益求精。日臻完美。到1880年,辛格公司壟斷了全世界縫紉機市場。他們的廣告寫得詩意盎然,富有誘惑力:“航行于全世界各大洋的輪船上,都載有辛格牌縫紉機。在文明社會的第一條道路上,縫紉機這個不知疲倦的伙伴,向全球的姐妹們伸出援助之手,不管是德國那強健婀娜的主婦,還是日本那纖細文靜的少女,不管是黃頭發的俄羅斯村姑,還是黑眼睛的墨西哥女孩,都懂得縫紉機那歡樂的歌唱;無論是在冰封雪飄的加拿大,還是在寬闊無垠的巴拉圭大草原,它的歌聲不需要翻譯就能明白;印度大娘和芝加哥女郎縫出來的是一樣的針腳;白皮膚的愛爾蘭淑女和黃皮膚的中國嬌娘所踩的都是一樣的踏板。這樣,美國的機器、美國的智慧、美國的金錢,使得全世界的婦女都成為親密友愛的姐妹。
有了縫紉機,終日勞碌的勞苦大眾可以穿得如同百萬富翁一樣時髦,普通女工們也可以毫無顧忌地打扮自己。縫紉機已開始縫入人間平等。
到1880年,美國已有一半男子穿的是買來的成衣。1890年,美國成衣價值高達15億美元,有四分之三的毛料是在成衣廠加工的。到20世紀初,美國的男人和男孩,不穿成衣者已經極為罕見。過去闊佬雇裁縫專做,如今也在高級服裝店買成衣穿。早年對成衣的偏見,已經逐漸扭轉。那些自詡高雅,聲言決不穿成衣的富翁發現,上乘的成衣,無論款式還是質地,都不次于裁縫的手工制品。
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當年,新大陸新的著衣方式,有助于培養老百姓的自尊,塑造出一代新人,如今,服裝工業又成為發展中世界的朝陽產業,前進的巨輪。所以,有人說,縫紉機的發明,也推動了全世界的民主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