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縫制設備市場的中國商機
筆者用了2個星期的時間走訪了包括德里、孟買、班加羅爾、迪盧布爾在內的4個城市的15家大、中、小型經銷單位。他們來自印度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出口紡織服裝基地;他們或是各區域最具實力的縫制設備經銷代表;他們擁有豐富的縫制設備行業從業經驗和深厚的行業資源,他們的講述真實地再現了自全球經濟蕭條以來的印度紡織服裝產業以及縫制設備市場的情況,他們印象中的“中國制造”對來自中國的縫制設備產品提出了更多的期許……
剛剛結束不久的第十一屆印度服裝技術展覽會無疑是印度縫制設備市場的晴雨表,參展的縫制設備經銷商紛紛表示,自展會結束后的1月份至今,印度縫制設備市場迅速回暖,行業復蘇呈現出更加明顯快速的勢頭。在這兩個月期間紛至沓來的訂單,讓經銷商們從最初的喜悅一下子又進入到焦慮的狀態,因為貨源緊張,新機供不應求的現象普遍存在。據經銷商們估計,這種的勢頭至少還將持續3~4個月。
2009年印度市場記憶
據印度當地媒體統計,在印度大約有8 000~10 000家服裝出口企業,產品大多數供應美國和歐洲市場,每年能夠創造100億美元的出口額。但由于這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特別是美國和歐洲市場的嚴重衰退,自2008年10月開始,印度服裝出口出現下降趨勢。并且,盡管美國和歐洲市場后來逐漸呈現復蘇跡象,但2009年上半年市場仍較低迷,從第三季度開始才出現改善。
印度聯邦紡織部長馬朗(Thiru.DayanidhiMaran)近期在一個行業會議上表示,印度紡織行業已經顯示出回暖征兆,紡織服裝工業的投資、生產、就業以及出口都在增長。他說,2009年4~6月印度整體紡織品出口(不包括服裝)同比下降了21.8%,然而7月份出口同比實現增長2.92%。另外,服裝出口也在同比連續下降8個月之后出現了復蘇跡象,9月份印度服裝對美國出口呈現增長態勢。
紡織服裝市場的頹勢使很多縫制設備企業慘淡經營,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印度的二手機市場在2009年度蓬勃一時,來自中國市場的日本品牌二手機在印度被大量消化。據當地經銷商介紹,包括重機、兄弟、飛馬、三菱、臺灣銀箭在內的品牌二手機,由于其品質過硬受到當地服裝企業的歡迎。
但在2010年,紡織服裝市場的變化迅速逆轉了縫制設備行業形勢,市場對新機的需求量陡增,于是出現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一幕。
印度商人的“中國制造”印象
大約在五六年前,中國縫制設備品牌開始將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市場進行開拓。在日本、臺灣品牌擁有高知名度、高市場份額的印度市場里,中國的大陸企業逐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塊領地,并不斷拓寬發展空間,出現了杰克、海菱、標準等為代表的印度商人耳熟能詳并得到肯定的供應商品牌。但就總體印象而言,“中國制造”在當地仍是廉價、粗制濫造的代名詞。
印象之一:便宜。當部分國人十分享用“世界工廠”這一稱號時,別人卻用“便宜”一詞為這個第一印象畫上句號。在中國,由于完整的產業鏈配套,生產每一種縫制設備都能輕松找到任何一種零部件供應商,于是設備整機供應商數不勝數;在中國,人們擁有堅韌的意志和過人的學習能力,因此企業在短短幾年間從手工作坊到規模化生產的奇跡時有發生;在中國,企業經營者不論是在“打江山”還是在“守江山”階段,一年365天夜以繼日、兢兢業業的拼搏精神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能擁有的品質……然而,當這些努力之后的成果被一句“便宜”終結時,打上“中國制造”品牌鋼印的縫制設備都會變得有些尷尬。
從當地經銷商們提供的產品報價來看,以平縫機為例,來自日本、韓國的幾個品牌之間的價格差呈階梯狀在15~20美元/臺,而大部分中國品牌與其之間的差距在80~100美元/臺,另外更有一些中國的小型工廠甚至以低到無法想象的價格供貨。在市場上,來自中國的新機器有時候甚至比其他品牌的二手機還要便宜。
但事實上,面對目前中國國內的各類資源緊缺和各種成本的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問題,很多生產企業已經不堪重負。如果繼續陷于低價的泥潭,只能將自己推向兩難的境地。
印象之二:信任危機。在印度,不難發現很多設備經銷商都擁有自己的品牌,并且不止一個。在這次訪問中接觸到的15個經銷商中,擁有自有品牌的經銷商占90%以上,有的甚至擁有四五個自有品牌。印度的經銷商們更傾向于做自己的品牌,主要源于對中國品牌的信任危機。
據當地經銷商介紹,中國品牌最初進入印度市場時,由于高性價比受到印度設備經銷商們的青睞,并盡全力幫助其開拓當地市場。但往往一段時間過后,這些品牌由于選擇更大的代理商合作或者出于快速拓展市場的需要,頻繁更換代理商或者在渠道管理方面無區域限制,在市場銷售時會有沖突,造成混亂。以某中國浙江的某品牌為例,該品牌最初進入印度市場時只有一個總代理,一年后在同一個城市增加了4個代理;另一中國品牌的渠道政策是在印度的每個城市同時發展2個代理。類似這樣的代理政策使得眾多經銷商對于品牌代理小心翼翼,并轉而經營自己的設備品牌。“雖然我們的服裝企業用戶都知道經銷商的自有品牌都來自中國的設備工廠訂牌生產,但這毫不影響自有品牌的銷售。只要有好的價格和質量,客戶都能接受。”經銷商們如是說。
記得一個南方的經銷商告訴筆者,南印度的商人更友好,交流起來更容易,這應該算是在南、北印度做生意最大的不同了。從德里到孟買,再到迪盧布爾、班加羅爾,筆者也確實感受到了兩大區域商人不同的個性。印度南方的商人實在、直接,北方的商人圓滑、更像是生意人。但不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交情”往往是成交的關鍵。
南印度是一個新機器占絕對領導地位的市場。以印度針織服裝重鎮迪盧布爾為例,在這個甚至還沒有機場的小城里,擁有1000~1500家大型服裝工廠和200~300家小工廠,其中95%以上是針織企業。一位經銷商甚至自豪地說,世界上每兩個人穿著的T恤中有一件來自迪盧布爾的工廠。在這里,有20家左右的經銷單位服務于這些服裝工廠。各類針織設備在這里備受關注,臺灣銀箭品牌在這里常年穩居銷量首位。
距離迪盧布爾不遠的班加羅爾是印度南方的另一個服裝產業基地,主要生產梭織服裝。該地區目前擁有大型工廠200家左右(縫紉機位在1000~2000臺),小型工廠500家左右(縫紉機位在200~300臺)。由于城市發展成熟,目前該地服裝工廠面臨各項成本高漲的考驗。據了解,該地服裝廠工人平均工資在200美元/月,而管理層的收入則不低于500美元/月。另外,有“美國硅谷”之稱的班加羅爾計算機城,擁有眾多的計算機軟件公司,對從事IT產業的向往也對服裝產業的人力資源供應造成威脅。這一原因,目前也正成為整個印度服裝產業出現“用工緊張”的主要原因。
在德里、孟買這樣的印度北方市場,則更容易找到一些頗具規模的二手機銷售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政府在每一個大、中型城市都會開辦一個服裝廠,為當地婦女創造就業機會。這些工廠多生產梭織產品,產量不大,但在全國有一定的量。
2010的市場新機遇
印度紡織工業產銷值約在620億美元左右,是印度第二大創造就業機會的行業,僅次于農業,從業人員3500萬。據官方估計,全球紡織和服裝行業產值為6 200億美元,2008~2009年印度所占比例高于4%。2010年3月8日,印度國會宣布政府已經制定目標,在2011~2012財政年度將印度所占全球紡織服裝市場的比例提高到7%。
事實上,由于印度紡織服裝工業一直以來有很大的就業和出口潛力,印度政府把紡織服裝行業作為軟件業后又一個重要的突破點來培育,大力支持該產業的發展。早在1999年,印度政府就啟動了對紡織服裝產業的扶持政策,對所有要更新舊設備的紡織服裝企業,銀行提供低于普通商業貸款7個百分點的貸款。現在,為完成2010年的出口目標,印度紡織部快速行動,并出臺了一系列產業發展政策,其中一項包括10%的資金補貼項目和棉紗與紡織機器的低關稅政策。印度政府還在紡織服裝業提升基金計劃(TUFS)框架下開設一個計劃,若要增加投資的紡織服裝企業可以獲得高達8%的優惠補助。
在這樣的政策支持下,根據印度服裝協會提供的最新信息,2006~2010年之間,印度服裝產業在縫制機械引進方面將保持年增長23%的投資幅度,以確保服裝行業實現更加快速完備的升級。所以,印度每年需要的縫制機械就會由2005~2006年度的70多萬臺增加到2010~2011年度的約200萬臺。這對中國縫制設備供應商來說無疑是一次新發展機遇。
印度聯邦紡織部長馬朗表示,印度60%的紡織品和70%的服裝出口到美國和歐盟27國市場,因此迫切需要豐富產品結構,開拓新市場,同時通過產品創新和多樣化,保持和提高印度的紡織品和服裝(T&C)在核心市場的份額。這為高附加值的高度自動化設備、特種設備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