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誠信 鞋企熱推專賣店明碼實價模式
如今各大商場、鞋店里各種各樣的返券促銷活動看得人眼花繚亂,而這些活動能給消費者帶來好處嗎?昨日,中消協和省消協聯合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消協組織的返券促銷調查中,近80%的人認為打折、返券對消費者沒有好處,71.93%的受訪者認為頻繁促銷使消費者難以了解商品的真實價格,80.7%的人認為返券促銷使人陷入無休止的消費怪圈。68%的人認為應對商業促銷進行次數限制,37.33%的人認為商業促銷應限定為一年兩次,33.33%的人認為應當限定為每季度一次。
經常性的返券促銷,也讓不少消費者對商場里的價格產生了疑惑,商品和服務的穩定價格沒法判斷,消費者就失去了比較和選擇的基點。而且知情權得不到保證,議價能力缺乏,選擇和交易陷入盲區。
俗話說“買家永遠沒有賣家精”。現在消費者對“討價還價”的消費總是很疑惑,同款式的鞋在5家店鋪賣5個不同價錢。想買貴的怕挨宰,買便宜的怕質量不好。中國鞋都為此探索了一種傳統而誠信的銷售模式,要求五馬商圈內的商品要明碼實價,效果不錯,這11家條件比較成熟的經營單位脫穎而出,成為了首批“明碼實價示范店”。溫州對“明碼實價示范店”授牌,希望能以點帶面,全面推廣明碼實價商品銷售模式。這種探索值得我們深思。
溫州鞋企初試明碼實價模式
作為“中國鞋都”之稱的溫州,其鞋業營銷模式的探索之路并不平坦。1987年8月8日,5000多雙溫州產劣質皮鞋在杭州武林門付之一炬。在溫州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鞋王余阿壽聯合370多位溫州鞋廠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地方行業協會——鹿城鞋業協會,并且倡議:“不賺昧心錢。”此后,溫州鞋專賣店開始實行“明碼標價”。由于鞋業競爭異常激烈,原為表達誠意的“明碼標價”便有了水分。鞋業銷售漸漸形成了討價還價的買賣格局。
中國首批“明碼實價示范店”的出現,恰恰是為了打破“討價還價”的商品銷售模式,實行“一口價”銷售模式。按照溫州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的話來講,“明碼標價”的很多商品價格是有回旋余地的,而“明碼實價”就要求商家和消費者必須按照所標的價格進行買賣,“明碼實價”是“明碼標價”的升級,其目的就是回歸誠信。推出“明碼實價示范店”,是要引導經營者規范商品標價,杜絕虛假標價、隨意打折的不正當價格行為,營造誠信經商的良好環境,讓“優質良品”以公道的價格出售,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商家之間的價格戰
鞋企之間價格戰頻發,爭相提高返券促銷額度,以搶奪有限的客源,擴大銷售量和營業額,商業秩序陷入怪圈。一些廠商和鞋品供貨商為應付商場的促銷活動,提高原價再返券,加劇了市場誠信的缺失。高額返券白熱化,不僅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損害了守法經營者的利益,也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嚴重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返券促銷僅是商業促銷的一種方式,此外,品牌鞋業專賣店還不斷推出特價、打折、兌換積分、抽獎、贈品、限時搶購等活動,以吸引消費者,提升營業額。面對頻繁的商業促銷活動,消費者難以知道商品的穩定價格。長此以往,消費者對商場的價格就會失去信任感,最終導致市場經濟的運行不暢。
明碼標價最終是要明碼實價,也只有鞋企真正從明碼實價受益了,才可以讓他們明白接受標價的好,實價的棒。可以通過發放倡議書,召開動員會,對抗性價格戰是毀滅性競爭,降價的策略,其他的鞋企同樣可以采用,與其在血海中拼得你死我活,不如自我反省,各大鞋企之間不能走向價格終極PK,應該走向“明碼標價,多方共贏”的健康之路。要通過宣傳引導,讓各大品牌鞋企化被動維護為主動維護,并自覺遵守執行明碼實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