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使你的消費者成為“瘋子”
市場營銷學理論是從改革開放之后引入我國的,而后便開始了它在我國的傳播與應用。我國的眾多企業、組織團體等對營銷理論結合中國式國情進行的移植應用也在改革開放后的近二三十年塑造了一大批的國內知名企業甚至國際型企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滿天飛的“營銷專家”。
似乎到二十世紀末或者說二十一世紀前幾年,不知道“品牌”這個詞語開始火起來,并且在近幾年幾乎是稍微從事與營銷相關職業的人都在講“品牌”,似乎掀起了一場“品牌”理論學習和實踐狂潮。當然,大家對于品牌營銷的重視顯示了當今我國營銷人對營銷認識和實踐的一個層次提高和改善。當然,很有意思的是我國這時候又開始誕生了自稱“品牌專家”的大批高人。更有甚者,出生牛犢補拍虎,剛從學校出來的很多新新學生也以“營銷專家”“品牌專家”自詡,一個案子沒做竟開始給很多企業老板、營銷管理人員上課,一方面顯示了我們對新生事物的膜拜和憧憬,一方面顯示了我們的品牌營銷營銷實踐理論還未誕生,只是憑一些學術性的人在哪里照本宣科。
不管怎樣,近十多年品牌營銷理論在我國的實踐,使我們的視野里多了許許多多的品牌,筆者認為這與品牌營銷理論的實踐應用不無關系,而且關系甚密!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品牌營銷理論和實踐應用研究結合起來,而不是簡單的對西方理論的膜拜和照抄照搬,開始研究自己的一些營銷理論,進行了一些探索。就是現在,關于品牌的營銷類書籍可真謂汗牛充棟,從網上搜也夠你看一陣子的,每個個體對品牌的個人見解就不用講了!
但是,即使這樣,你對于品牌的認識又是什么?
品牌有能帶來什么呢?
關于品牌,品牌是什么?
品牌是你身上穿的耐克的那個對勾,是彪馬體恤衫上的那個動物標識,是可口可樂的那個極少改變的外包裝和藝術標識......其實不是的,品牌是個系統性的東西,標識、名稱、甚至內涵都只是品牌的組成要素,消費者購買你的產品是因為他們所體驗的你的產品感受使他認為你是個品牌。在這里,“體驗”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體驗或者是直接體驗,他們消費者是因為他們消費者是因為他們的感受,一類是間接體驗或者說是“意淫”嘗試者,這類群體他們沒有嘗試過,是因為消費環境和消費行為的影響使他思想相信或者說是人為你是個品牌,因為別人都說你是品牌,三人成虎。
憑筆者的市場經驗,筆者茍膽給品牌下一個張式定義:品牌是消費者頭腦中所感受到的對產品的體驗以及延伸出來的一些內涵。
定義是很虛的一個東西,筆者也無意為品牌下定義,只是談一下自己的一點點淺見。先前,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上寫過一個自己的客戶對品牌的看法“品牌是消費者不假思索的去購買你的產品”,當然這是從過程或者結果的角度去給品牌定義。
或者筆者認為可以這么說,品牌是使你的潛在消費者成為“瘋子”似的去消費你的產品。
當然這里只是一個比喻,實際是講你的目標消費群體在消費行為中進行感性多于理性的消費。因為什么,你是個品牌,品牌的積累和可信度使消費者對你的產品的基本功效很放心的下,關鍵的是對于該品牌的一個綜合體驗。
余世維老師在講課時曾講過一個關于他同學的故事,雖然是個笑話,但是不得不令我們深思,自己是不是也是這個樣子的,被品牌左右著自己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
故事大概是這樣子的:在余老師念書的時候,有個同學講自己最愛喝百事可樂了。有一天余問他的同學:“請問百事和可口有什么大的區別嗎?”同學答:“(什么什么的一大堆)!”余在某一天專門買了一聽可口可樂給他喝。給他找了幾個杯子,倒好了讓他的同學喝,讓他去辨別一些那個是可口那個是百事。那個家伙還真的去一杯一杯的去品,然后自言自語這個是百事,這個是可口。當他品嘗驗證完,余說這些全是可口。他同學惱了,我不管你怎么試驗,我就喜歡百事!
其實關于品牌效應的例子很多,當你看到很多人貸款買輛寶馬7,得到親朋好友贊賞和艷羨的目光,這就是他眼中的品牌;當你看到一個小姑娘花上幾個月的工資賣個LV包包,然后挎著去上班,在電梯里當所有電梯里的人都將眼睛注視到她的包包時,這就是她眼中的品牌,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曾經有部片子叫《上帝也瘋狂》,在營銷上,我們為了大肆宣揚我們的承諾和服務態度,也總是習慣性的講一句話“顧客是上帝”。其實,這作為一種宣傳語和服務號召倒無可厚非,但是我們的上帝會瘋狂嗎?這或許就需要借助品牌的力量使“上帝”也瘋狂成為現實!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