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不能好高騖遠
由于重啟人民幣匯率改革,許多出口主導型企業面臨覆滅之災。
一些人士認為,這正是倒逼中國產業升級的良機,而另一些人認為,面對緊缺的資金、低素質的勞動力、明顯不公的激勵機制,中國的產業升級又能升到哪兒去?
中國產業升級并非一步登天,升到以高科技企業為主,而是上升到以標準化、精細化的制造企業為主,在產業鏈條上向前跨出一小步。
中國的制造業具備從低端發展到中端的能力,通過戶籍改革與職工培訓,將出現世界最大規模的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產業隊伍。通過標準制訂,最大程度地降低中國小農與小作坊經營模式。與此同時,政府進行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與公民社會、市場社會匹配,使出口與投資主導轉向以內需與投資主導的經濟,這不僅是倒逼制造企業,也是在倒逼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針對企業的各種行政費用,改變惡劣的市場行政分割現狀。
目前中國創業板頗具特色,仔細觀察這些企業,并非真正的高科技企業,而是沾上高科技色彩的精細化運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比如海普瑞,是一家質量受到國際市場肯定的、以標準化進行生產的原料藥生產企業。
除了海普瑞之外,其他被看好的醫藥企業都具有上述相同的特征,甚至IT行業也出現了上述趨勢。
中國的創業板沒有真正的高科技企業并不足懼,只要比現有技術略高一籌即可。應該擔心的是,這些企業獲得了比真正高科技企業更高的溢價,混淆視聽,妨礙了其他有成長性的中小企業上市。
中國產業與其說升級,不如說轉變更合適。升級不等于拋棄制造業,一味發展尖端科技,從資金、技術與人員來說,并不現實,或者傾舉國之力,花費成本巨大,對消費型經濟反而不利。
在壓縮過剩產能、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背景下,市場型企業在主動進行產業升級、主動擴大內需。
以出口為主的低端制造企業日子越來越難過,香港商會認為,沿海有數千家小型企業會因此倒閉。筆者有記者朋友采訪了國內知名的縫紉機企業,以內銷為主、產品升級換代較快的企業還能夠應對成本上升的壓力,而以外向為主的企業一籌莫展。
經濟學家們預測,未來五年中,政府將通過繼續在某些消費品上提供補貼等刺激措施提振支出。因此,滿足國內消費所需、產品質量提升、品質設計與國際接軌的制造品,會受到城市中產階層的青睞。
這就是未來中國的產業升級,也是中國式的高科技,不必好高騖遠搞什么尖端創新,而是提高質量標準,加上改良產品的性能、外觀,培育出高素質的勞動力,以及了解市場的行政官員,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就會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