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產業升級下的設備商機
3月底的北京,春寒料峭,卻擋不住縫制設備企業親近服裝企業的熱情。在剛剛落下帷幕的CHIC2010上,兩家縫制設備企業攬下兩場主題活動的贊助權,成為本屆盛會最吸引眼球的亮點之一。
去年此時,正是金融海嘯最為兇猛的時刻,中國服裝產業遭遇嚴峻的生存考驗。一年之后,當危機大潮逐漸退去,人們發現那些具有科技實力的企業仍然實現了良好的發展。始終專注制衣業的申洲國際2009年凈賺12.5億元,同比增加79%,這得益于多年來不惜成本投入的技術改造、節能降耗和管理升級。但與此同時,大多數服裝企業依然存在產業結構調整、生產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
2009年,國家及時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了產業振興的目標,即調整市場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調整振興規劃在將結構調整放在突出位置的同時,特別強調了科技創新對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作用。規劃實施一年來,紡織服裝業總體向上向好的趨勢日趨明顯。
所謂“棋從斷處生,市(場)從變處來”,產業革命是新舊勢力交鋒的絕好時機,也是縫制設備行業挖掘商機、提升實力的絕好時機。
信息化熱
只要需要,老總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能看到每一寸原料的采購情況,每一件成衣的生產和銷售情況,每一家賣場的銷售情況和每一批成衣的物流配送情況。這是很多服裝企業的理想“圖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服裝業掀起一股勢不可擋的“信息化熱”。
今年4月,在愛慕冬季訂貨會上,首次實現了從采購到制造的全部商業流程整合。4月2日,“2010廈門服裝行業信息化論壇”吸引了來自九牧王、特步、匹克、與狼共舞等20余家企業參與,分享了來自SAP、HP、達美以及李寧公司在服裝行業的最新理念及成功經驗,并共同探討了如何通過打造快速響應的供應鏈體系實現高效擴張。在雅戈爾,投資上億元逐步建立的供應鏈和物流管理系統,正用信息的力量填平生產和銷售之間的鴻溝。
曾先后在雅戈爾、百麗、波司登、歌力思等知名企業服務過的中國科學院工業管理與設計中心主任韓永生,在3月30日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的“品牌實驗·科技生產力”研討會上指出,“供應鏈是增加企業利潤的杠桿點”。據其介紹,服裝企業每缺貨1%,利潤損失10%,滯銷造成的庫存每上升1%,扣除打折的損失(按1%折扣計算),利潤則損失20%。這也是ZARA斥巨資組建先進工業流程,即使空運衣服,利潤卻直線上升的主要原因。而目前中國的服裝企業還普遍存在暢銷品缺貨嚴重、滯銷品庫存過多的現象。
當“信息潮”來襲,原本寂寂無聞的ERP、管理軟件等供應商紛紛找到展示自我的平臺,縫制設備企業又能從中覓得哪些商機呢?
3月30日,法國力克宣布在大中國區市場推出時尚PLM,這是一款專為滿足時尚業的特定需求而開發的獨特解決方案。此前,該方案已在Mango、Arena、Styleco等歐美企業中廣泛運用。其軟件營銷總監Philippe Ribera稱,力克PLM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進入中國市場,是因為中國的服裝企業已經表現出對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關注與需求。
信息化解決方案實施的載體是設備,也意味著要增添與之相匹配的設備或對原有設備進行改造。其中,有著信息化“綠色通道”之稱的吊掛系統是服裝企業近兩年來最為關注的產品之一。它在解決生產的節奏性、均衡性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要徹底解決周轉問題,則需從中央倉庫入手,也即自動倉儲配送系統的組建。美邦服飾上市后,投入了5.1億元人民幣建立自動化立體倉儲配送系統,其自動分揀配送裝箱系統來自荷蘭的VANRIET。采用該系統后,每班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公司每年訂貨會由4次增加到7次。2009年以來,上海威士連接了幾個大單,都關于針對企業具體狀況量身定做自動倉儲物流系統,客戶均為大型服裝企業。廣州市米克倫服飾有限公司采用威士為其定做的自動倉儲物流系統后,倉庫員工減少60%,效率提高了35%,員工勞動強度大幅度降低。
要想完美地發揮出信息化的作用,生產線實時信息的掌握與運用起著關鍵的作用。借服裝產業升級契機,大舉進攻市場的還有ETS(Electronic Ticket System)智能電子工票系統供應商,如惠州市天澤盈豐科技有限公司。這種系統通過ETS智能采集終端、電子工票和服務器構建起來的生產線高速信息流網絡,在不改變工廠原有自動化生產流程的前提下,通過自動收集生產每道工序的數據,實時將生產線上信息匯集到系統服務器,為管理層作出正確的決策提供有力的依據,能大大簡化傳統服裝生產行業沿用多年的數據采集流程。
當規模化生產遭遇個性化需求
工業革命后出現的規模化生產概念,促使物質迅速豐富。而當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個性化的需求就不可壓抑地表現了出來。“如何在成本可控的范圍內,兼顧規模化生產的同時滿足個性化需求?”廣州市例外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毛繼鴻在“品牌實驗·科技生產力”研討會上提出的這個問題道出了目前絕大多數服裝企業存在的困惑。
李寧公司CEO張志勇認為服裝產業成本要降低就必須規模化生產。中國工廠的能力與經驗都是靠以前做外單時積累的,適應大量生產。真正的現代工廠,李寧稱其為lean生產線,小訂單多批次,可以把庫存降低,但這要求整個工廠軟性能力要非常強。
韓永生認為,規模化的生產與個性化的需求是一對矛盾體。客戶希望個性化,而企業需要賺錢。產品要有所變化,客戶才會喜歡。但如果面輔料作大變動,企業的利潤空間就會變小,所以個性化最好是在面輔料不變的前提下對某些元素進行調節。
個性化與規模化生產之間的矛盾從來都存在。而如何解決個性化需求與標準化、工業化生產之間的矛盾,十幾年來,縫制設備行業一直都在探索。以裁床、電腦縫紉機為例,能在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檔次的同時,將標準化生產發揮至極致,以減少對熟練工人的依賴度。而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企業又相繼研制出了用于量身定做三維CAD、可發揮充分裝飾縫創意的電腦花樣縫紉機以及多針縫紉機等產品。“柔性生產”技術的出現,才使得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定制化”生產最終成為可能。
“去年一件襯衫賣299元,今年我在衣袖、門襟處加了些褶,便賣399元。如果能將工藝和設備完全吃透,個性化也就不難了。”河北一位女裝企業老板分享了他對于服裝個性化的理解。
日前,山東魯泰成功研制出一款“無縫襯衫”,在業界引起很大震動。過去,襯衫的制作工藝都是將裁剪好的裁片用縫紉線依次連接在一起,縫紉處總會或多或少留有貫穿小孔。由于縫線的延伸率和縮率較大,用這種方法制作的襯衫容易使襯衫的接縫處起皺。特別是現在流行的高檔免燙面料和高支高密面料,纖維組織之間空隙較小,當縫線縫入面料中時,擠破面料紗線往兩邊滑移,造成起皺。山東魯泰的此款“無縫襯衫”選用適合純棉面料的環保高分子熱熔粘合材料,粘合后接縫強力和抗滑脫能力高于普通縫紉線,徹底解決了縫線起皺問題。
“無縫技術”的產生是襯衫生產史上的一次變革,將顛覆原有生產模式。這對于縫制設備生產企業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在此之前,“無縫技術”只應用于女式高檔內衣、戶外運動服裝等少數品種。如果其在襯衫上的應用得到推廣,勢必對工業縫紉機市場造成不小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也會推動熱熔粘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目前,行業內生產熱熔粘合設備的企業屈指可數,拓展空間很大。
阻力重重
升級中國服裝產業所帶來的巨大商機,就像一塊磁石,有著難以抵擋的誘惑,吸引眾多設備廠商擴大或調整市場布局,但掘金之路阻力重重。
“品牌實驗·科技生產力”研討會現場,例外公司董事長毛繼鴻提出了兩個關于生產、技術的問題,某咨詢公司管理專家的回答卻不知所云。毛繼鴻馬上反問道:“這與高科技有什么關系?”。但當杰克總裁阮積祥簡略介紹了自動化專用設備在服裝個性化上的應用后,他馬上表示出極大的興趣,會后主動要求與阮交換名片。在服裝行業,企業高層精通市場與戰略但對設備、工藝不甚了解的現象普遍存在。研討會結束后,阮積祥感言:“如何將設備、工藝的資訊專業且完整地傳達給服裝企業高層,讓他們真正意識到先進生產力的價值,是值得每一個設備企業深思的問題。”
據P+PLUS管理咨詢公司首席合伙顧問執行董事包綠菲介紹,她曾合作過的一家服裝企業設備、系統都堪稱行業一流,有使用到PLM生命周期管理系統,但卻連設計稿存放何處也不知道。類似的情況在服裝行業并不少見。韓永生提到,目前有實力的企業都在上吊掛系統,但很少對車間工藝流程作詳盡分析,并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用吊掛系統,也并不是最貴的裝備就是最好的。只有讓設備物盡其用,創造出最大的效益,客戶才會覺得“有所值”。設備廠商的培訓是否到位,直接影響服裝企業追加采購的意愿。
韓永生認為,老板觀念是影響服裝行業升級進程的最主要因素,很多企業不敢嘗試新事物或者舍不得投入。包綠菲從管理學角度分析,壓縮成本不能成為企業的戰略,如果有效產出的增長高于運營費用的增長,就能建立決定性的競爭優勢。如何潛移默化扭轉老板觀念,值得設備企業去研究。
山東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及,目前中國服裝行業的教育體制存在嚴重問題,導致基礎工藝的人才非常缺乏。“國外服裝企業的設計、管理人員都是從最基本的縫紉工甚至設備維修工做起,從實踐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而我們所謂的人才只會講不會做。”邱亞夫對此頗為扼腕嘆息。縫制設備所要解決的也是面料、造型等基礎工藝問題,試問又有多少企業將此列為專項研究呢?升級商機拓展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