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局中辨局
——中國中小企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的決策反思
商場猶戰場,身處今日商海市場的中小企業其實也如一支支型色各異的軍隊,規模、實力、裝備雖各有不同,但畢竟有著各自的經營陣地。無數戰場事例告訴我們,精明的指揮者不僅善于在日常工作中內修外練,而更善于對戰場瞬息萬變的戰局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種正確的判斷就是如何在戰局中找尋機會,如何在戰局中規避風險,轉劣勢為自身優勢?
眾所周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正在不斷蔓延與滲透,特別在今天市場上表現得更加明顯,從金融機構的資金緊迫帶來的海外市場萎縮,外貿出口全面受阻之下促使中國制造企業進入了最嚴寒的冬天,繼而影響到流動領域內的通貨緊縮,消費信心不足,甚至有專家預言:2009年,即使中央政府四萬億資金刺激內需拉動,受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中國消費市場將會持續的更加的困難。
市場的背景猶如戰局,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中國中小企業可能都困局在十字路口,本來就發展艱難的背后,一場空前的金融危機似乎讓未來的一切將變得更加困難,而事實告訴我們,戰局好壞無絕對,市場走勢的控制在乎的是人的正確決策,即使是市場變局未必是“危”,而平穩發展也未必就一定是“機”。在“危”與“機”的背后,一切來自我們對市場對自身清晰的辯讀與正確的決策。
在這一變局的較量中,首先是企業信心的建立,正確的對待普及的金融危機并非是針對某一企業或某一行業,更不是某一企業內部所產生的危機,相反的是,在市場萎縮背后,受到傷害最大的可能正是你在平常無法超越的競爭對手,你在為企業憂慮市場萎縮的同時,在競爭對手的辦公室里也必然是憂慮不堪,在這一時期企業信心的建立顯然是更為重要的事情。企業信心的建立,應該不僅僅是針對企業內部與企業員工,信心受到沖擊更多的卻是包括渠道商、供應商、合作商,以及消費市場在內的企業外部。從當年三株的常德消費者事件引發三株口服液質量問題的連鎖反應,到愛多的經銷商上門逼款事件牽連暴露出企業資金鏈黑洞,都充分顯露出從企業外部信心的缺失從而引發的企業危機,是最終導致企業一發而不可收拾的最隱患的根源。
變局所帶來的企業戰略變化其次體現在對市場主營方向的改變上,在珠三角一家中等規模的服裝制造廠,原本在銷售結構上內銷與外貿在其銷售比重中旗鼓相當,企業負責人一直認為外貿簡單省事,所以對內銷市場沒投入太多精力經營,這種狀況直到2008年年初外貿工單驟降為止,才促使企業下定決心調整經營方向,大力拓展內銷市場。
而對于更多外貿制造型企業而言,多年累計的制造經驗、新工程技術的積淀和制造成本領先的優勢,都是其在運營國內市場的軟性資本,將這一優勢轉變成動力的前提是需要在經營戰略定位上明晰方向;不僅如此,金融危機下的消費市場呈現了趨低和趨實用的整體走向,市場結構從傳統一級、二級市場走向深層的三級、四級甚至更深的農村鄉鎮村市場,有資料顯示:國內的傳統家電企業諸如美的、海爾、長虹等借助家電下鄉補貼的政策已將渠道深耕到村級代理,聯想在最近規劃的渠道戰略中共計劃分了6級渠道,意圖在不久后,將其電腦產品深入細分6級渠道當中,其經營政策調整必將因勢而變。
戰略的調整與經營方向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受金融危機波及下被動的轉變,辯局的真正意義而在于審視度勢,明辯自身實力,判析市場走向,洞察市場真正的機會,轉被動為主動。
整體市場在消費趨低與趨實用的背后,已經潛在的蘊涵著商機和潛力,真正的決策應該著眼于怎樣撲捉機會,撲捉什么樣的機會。10月份廣州媒體曾報道:金融危機影響下的廣州食坊,傳統的酒樓餐館趨向下滑,繼而,排擋型、經濟型的消費卻比往常更為火爆,此消彼長的背后,必定蘊藏著無限的商機與力量。
二戰之后的世界經濟處在低迷待復蘇中,一大批的日本軍工企業在轉型的同時內修外練,紛紛瞄準了品牌化和國際化兩條道路,成就了日后風靡世界的日本現象,對于今天的世界經濟而言,金融危機之下,必將再一次迎來新的復蘇,對于起步中的中國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在這一變局的市場中真正辯局,找到自身的經營方向和定位,會是下一個繁榮的開始嗎?我們試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