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鷹“突圍”
4月,縫制機械行業、紡織服裝行業一年一度的工作會議相繼召開,和鷹公司董事長尹智勇在會議中捕捉和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在更為宏觀的產業形勢下作出總結和對未來的規劃,同時也在聆聽和思考客戶企業的需求熱點和趨勢,為客戶企業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企業規模從100人到200人是一種突圍;產品種類和功能的每一步完善是一種突圍;市場銷售的每一個臺階式增長或模式創新也是一種突圍”。尹智勇樂意把企業的成長比喻成一次又一次的“突圍”,從他堅定的眼光中,透露出突圍的真正含義:脫繭而化蝶、涅槃而飛天,要突的圍是自己,突破自我。而事實上,在創業和發展的過程中,他把每一步的成長和壯大都當作是一次突圍。
新環境下的“突圍”之機
在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八屆五次理事會上,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在展望“十二五”發展規劃時指出,“‘十二五’將是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深化結構調整的攻堅期,全行業應堅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平穩增長,質量為先,著力推進企業在創新能力、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市場秩序、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全面提升。”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在2010年4月26日中國服裝協會五屆三次理事會暨全國服裝行業工作會議上,明確了在今后兩個“5年計劃”后的中國服裝產業的目標——“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奮斗,在2020年前后使中國實現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的轉變,建成世界紡織科技強國、紡織服裝品牌強國、紡織服裝人才強國、紡織服裝可持續發展的強國。”
CHIC2010期間,杜會長曾寄語:中國服裝產業的興起和強大不光是產業本身的事,而更應該廣泛到從面料、設備、倉儲、物流等各個領域。
尹智勇說,“杜會長的話給了我一個更大的視角。做企業不能‘就企論企’,而應該從更大的范圍內尋求發展。在新的產業革命大背景下,決定企業命運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企業規模,而是企業是否站到新生產技術體系的基礎上,確實獲得了技術創新價值和自主品牌價值。”
技術“突圍”
有調查顯示:對于一件衣服而言,研發設計環節發生的成本費用雖然僅占全部成本的5%-10%,但是產品80%的成本卻在設計環節就已經被確定。由于裁片的形狀很不規則,總會產生部分邊角料。角料的多少決定于紙樣上裁片的形狀和鋪料方法。如某服裝廠的產品銷售價為200元/件,銷售件數為1000件,利潤率為10%,布料成本占銷售的50%。若節省2%的布料,則每件服裝的利潤可增加10%左右。與手工排料相比,服裝CAD排料系統因有電腦輔助總體可提高2%-3%的面料利用率。
“裁剪”作為服裝工藝中的一個重要的流程已經漸漸得到了下游企業的重視。因為裁剪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縫紉和熨燙工藝,從而決定了一件成衣的最終質量。同時裁剪效率的提升,也能在面料、縫紉速度、勞動力成本、能源成本等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
正是下游服裝產業對于高科技、高效率的服裝設備需求的加深,電腦自動裁剪系統以其高效率、高精度、低耗能等優勢正日漸成為他們的新寵。
“和鷹科技通過和日本、德國、意大利、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院校、研究機構等進行技術合作并進行創新。在短短5年時間內已經成長為集全自動數控裁剪機、真皮數控裁剪機、全自動鋪布機、服裝打版放碼排料系統、三維人體測量等產品為一體的專業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型企業。為中國服裝、鞋帽、箱包等企業提供高科技、高效率、高品質的自動裁剪系統。
正是通過在產品種類和技術方面的一次次的‘突圍’,我們才有了現在這樣豐富的產品系列。”尹智勇說。
他表示,在未來一段時間,和鷹將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和基礎研究,加大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投入。繼續通過人才引進,增大增強公司的研發隊伍;和全球各大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等進行技術合作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大力推進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培養、建設一批高端復合型的科技創新領頭人隊伍。從而提高研發、生產、銷售出符合市場發展需求、具有行業科技發展導向的新產品的能力。
“在未來幾年時間內將會在‘激光技術’、‘水切割’、‘超聲波’以及特種加工等各個技術領域進行技術研發和生產,力爭為客戶企業提供最專業、高效的軟性材料裁剪服務。”他說。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