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代工鞋企的困境與轉型之路
“不到10個點的利潤卻可以讓企業活得很滋潤,數量穩定的海外大訂單是東莞絕大多數企業維持穩定利潤的最大保證。”華堅集團總裁回憶起幾年前的情形時,仍止不住神往。該集團是東莞市最主要的制鞋代工企業,全球排名前50位的國際知名鞋業品牌中,有15個品牌的女鞋在該集團下轄的鞋廠制造。
在加薪潮、人民幣升值以及出口退稅政策等因素的沖擊下,東莞的代工企業走到生死邊緣,“轉型”儼然已成這座城市的唯一選擇。
東莞曾以“世界工廠”自居,現在也為這一名號所困。特別是在此輪金融危機沖擊下,東莞產業結構和傳統發展方式的內在弊端暴露無遺。
昔日“世界工廠”正在摸索一條適合自身的轉型之路。
曾經的風光滋生著暗疾
“世界工廠?NO!”
這一曾經給這座城市帶來自豪感與成就感的名詞如今是東莞極不情愿在公開場合提及的敏感詞匯。
盡管如此,東莞仍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廠”。
這里集中著大大小小的各類品牌:諾基亞、雀巢、耐克、阿迪達斯、三星、金霸王、徐福記……這些大名鼎鼎的世界品牌,都產自東莞這座功能強勁的“世界工廠”。
在東莞市望牛墩鎮的宏日手袋廠里,巴西市場上常見的“CSGG”包擺在一樓的樣品展示櫥窗內,里面還可以看到“PUMA”的運動挎包。“不要看這些世界名牌擺在聚光燈下是風光無限,其實它們都是普通工人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手袋廠老板袁博江不經意間的一句話透著些許得意。
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家普普通通的東莞工廠正在夜以繼日地為聲名顯赫的國際大牌們代工生產。就連標榜“意大利生產”的世界名牌“PRADA”也被媒體曝光出自東莞市大嶺山鎮華僑工業城內的興雄鞋廠。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依靠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與廉價勞動力優勢,從“三來一補”起家,通過引進外資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走出了一條工業化捷徑。但在這座看似繁華的“世界工廠”里,一個個讓人煩心的暗疾也在慢慢滋生。
一根導火索引爆“軟肋”
“2006年到2008年間,我們廠一雙普通女鞋出口單價維持在15美元到16.2美元之間,盡管一雙鞋的毛利潤僅在0.7美元至1.1美元上下,但這不到10個點的利潤卻可以讓企業活得很滋潤,因為美國人一年可以消費七八雙女鞋,歐洲人可以消費五六雙。”東莞華堅集團總裁張華榮回憶起幾年前的情形仍然止不住神往,“可以說,數量穩定的海外大訂單是東莞絕大多數企業維持穩定利潤的最大保證。”這家位于廣深高速出口附近的企業是東莞市最主要的制鞋代工企業之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國際知名鞋業品牌中有15個品牌的女鞋把訂單交給了該集團下轄的鞋廠。
然而,勢隨時移,隨著幾十年的發展,東莞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的內在弊端暴露無遺。
東莞過去長期集中于中間制造,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層次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東莞企業群體的主力軍都是外資加工企業,一旦其海外環境變化,就很有可能“卷鋪蓋走人”。
東莞的發展長期走的是一條依靠物質投入、外沿擴張、分散發展的粗放型增長道路。以土地利用為例,東莞的土地開發強度超過40%,超過了香港,單位GDP的耗電量也居全省前列。
兩年前爆發的國際金融海嘯更像一根“導火索”,炸中了東莞外貿經濟的“軟肋”。
“東莞能有幾個廠敢一直將自己的女鞋的出口價定在10美元以上?”已經在東莞市厚街鎮一家鞋材市場跑了好幾年國際貿易的肖先生對深圳商報記者說,“國際高端鞋業品牌來中國下訂單都集中在一些大廠,大量中小規模的廠主要為亞洲、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代工生產二三美元一雙的橡膠或塑料鞋,利潤率低得嚇人。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外中高價位的鞋品訂單減少,盡管低價訂單增多了,但客戶的開價卻更苛刻。這些訂單接了,有可能讓企業賠本做生意,不接又會讓工人沒事做。”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