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服鞋帽業向周邊轉移比較明顯——珠三角加薪潮下代工企業轉型升級調查(下)
三十年來,珠三角代工模式吸納了數以億計的勞動力,成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源動力,但近幾年,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連續上漲,這種模式優勢日漸式微。日前,富士康大幅度加薪舉措,以及緊接著的往內陸省份轉移行動,宣告了代工模式在珠三角難以為繼。
在調查中發現,目前,珠三角代工企業正處于發展的拐點,要么產業轉移,要么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代工管理模式也要轉型。
產業轉移
人力成本高企、人民幣升值、外貿環境尚未完全恢復、國際經濟形勢仍不明朗等,珠三角代工企業未來發展充滿變數,遠離珠三角成為部分企業的選擇。
繼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資后,富士康又開始大規模從深圳撤離遷往內地。記者采訪到的深圳幾位代工企業老總均表示,富士康如此迅速啟動撤離深圳搬至內地的計劃,目的只有一個:減少勞動力成本,轉移到內地,富士康普工工資就是按內地最低工資標準執行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李建偉對本報記者表示,在勞動力成本提高,以及珠三角經濟環境改變的情況下,部分代工企業在本地沒法生存,要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地方:一是轉移到內陸,二是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
“遷往內地,早就存在了,只不過這次加薪增強了這一趨勢。”與多家代工企業有業務往來,長期從事外貿的廣州鴻潤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經理李雪花6月28日告訴記者,代工企業肯定是要搬遷的,即使現在很多企業沒有行動,但也都有這種想法,只是考慮到珠三角的外貿環境比內地優越,而且目前的訂單比較多,估計未來一兩年搬遷潮將形成。
早在2006年前后,國內外貿政策全面收緊,出口退稅率下調、人民幣升值等,對制鞋、成衣等代工企業產生巨大影響,那時,這些企業就有轉移的趨勢。
富士康現在的大規模內遷,也“蓄謀”已久。這幾年富士康一直有條不紊地在大陸擴建生產基地,煙臺基地擴容始于2008年,重慶基地去年9月就已動土。
此外,調查發現,目前,紡織服裝鞋帽織品業從珠三角向周邊轉移比較明顯,塑料制品也基本形成從珠三角地區轉出的趨勢,而金屬制品則從珠三角中心城市轉出較為明顯。
“任何企業都不想轉移,企業外遷要考慮物流成本、上游產業、下游市場、商業環境、市場秩序等一系列因素,但隨著工人工資提高,代工利潤減少,企業不得不倒閉或者搬遷。”在東莞厚街,浩成鞋業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楊進對記者說。
香港工業總會此前對珠三角港商進行的調查顯示:珠三角約8萬家港企中,37.3%正計劃將全部或部分生產能力遷離珠三角,63%以上的企業準備遷離廣東。
“也有企業將轉移到越南、印度、印尼等地,這是因為轉移到內地也面臨著加薪的問題,而且未來幾年內地加薪的速度會很快,那時,代工企業還是面臨著尋找低廉勞動力的問題。”深圳一位從事電子產品代工的企業老總這樣表示。
越南、印度、印尼等地的勞動力價格普遍低于珠三角,廣東雇用一個普通工人的月成本一般在1600元左右(涵蓋社保、公積金等各項成本),而印尼等地雇用成本不及1000元。
產業升級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