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與縫紉機相伴的歲月
78年,母親領著幼小的我們來到新疆,帶的唯一值錢的家當,是一臺蜜蜂牌縫紉機。這個當年的上海名牌在幾年后成了母親忠實的搭檔和就業的伙伴。
剛進疆時,父親在深山里的南疆鐵路工作。母親是家屬,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家里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母親盼望著能象單位里的女職工一樣,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這在那個時代、那個偏遠的山區,這是個奢侈的想法!
1984年,我們家搬遷到了石河子。從山區來到了城市,母親甭提有多高興了。看著街面上越來越多的個體裁縫店,母親有了新的盤算。細心的她發現工地上手套的消耗量非常大,這些從勞保用品店進的手套既貴還不耐用。母親想,如果自己開個手套加工店,就能照顧好子女,還能增加收入了。說干就干。1986年,母親的手套加工店開張了。母親做出的手套針腳細密,結實耐用。由于是家庭作坊,費用少,價格自然也便宜,很快單位都用母親加工的手套,許多包工程的老板也喜歡到我家購買。
說是加工店,其實只有母親一個人和一臺縫紉機。母親買布、縫制、銷售、送貨都得靠自己,操心和辛苦可想而知。吃苦受累,母親都不怕,最難的是結帳,經常要受到財務人員的刁難。可母親為了給我們創造更好的條件,咬牙堅持下來了。為了節約成本,母親都是到織染廠購買帆布,一個人用三輪車把幾百公斤重的帆布拉回來。每一次買布回來,母親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
母親既要照顧家務,又要做手套,她的時間是擠出來的。每天早晨,我們伴隨著她踩縫紉機的聲音開始晨讀,晚上,母親從不舍得把時間浪費在電視上,收拾好家務就埋頭做活。記得1991年放電視劇《渴望》,這個轟動全國的電視劇,母親是背對著電視聽完的。她只是在窗臺上了放了個鏡子,借助鏡子偶爾看上一眼。母親這一干就是十五年,家里先后添置了兩臺電動縫紉機。母親做了多少雙手套,她自己也說不清了。夜以繼日的勞作,母親右手的食指因剪刀頻繁的摩擦,長出了大骨節,家中的那臺老縫紉機的過線鐵鉤,竟然被拉出了一道深槽。
母親的歲月是在縫紉機前渡過的,我們是聽著母親的縫紉機響長大的。記憶中,總是難以忘卻那幅熟悉的畫面:深夜的燈光下,母親在踩縫紉機,父親在旁邊翻手套,我們姊妹三人伏案學習。縫紉機發出的“噠噠噠”聲響,勝過任何激勵的語言。母親是我們的慈母、更是言傳身教的老師,她用勤勞、智慧和堅強,照亮了我們成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