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企業轉型“打足氣”
金融“撐腰”企業跨國并購
今年5月底,山東紡織企業如意集團宣布,將通過定向增發持有日本成衣運營商瑞納公司逾4成的股權,從而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這是我國紡織企業第一次收購在日本主板上市的日本公司,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
瑞納公司曾經是日本第一大服裝品牌運營商,運營30多個知名服裝品牌,在日本有2000多家服裝專賣店。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說,收購瑞納公司股權,如意集團可以在短時間內以低成本獲得高質量資產,特別是人才資源和品牌資源,這是如意完善服裝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快速通道”。
然而,跨國并購在短期內需要大量資金,還要對并購目標所在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文化環境有充分了解。如意集團的“底氣”從何而來?邱亞夫說,中國進出口銀行對如意集團的支持是一個關鍵因素。
進出口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意集團這次境外收購,符合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導向,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作為國家政策性銀行,對如意集團給予了“軟硬兼施”的雙重支持。“硬”的方面,就是貸款資金支持,進出口銀行已經出具了不超過2.8億元人民幣的貸款意向書,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就可發放貸款;“軟”的方面,進出口銀行利用自身在人才、信息和經驗方面的優勢,為企業提供境外投資咨詢,在財務、法律、未來經營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意見和建議,對如意集團的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培育傳統行業里的高科技
在人們的印象里,紡織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行業。紡織業的升級和轉型,更離不開創新。
進出口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與如意集團接觸后,最初引起他們注意的,是如意集團的“如意紡”技術。這是紡織行業的突破性創新,進出口銀行敏銳地意識到,推廣運用這項技術,可能會對紡織行業帶來革命性變化。作為政策性銀行,進出口銀行有責任支持“如意紡”技術產業化。
邱亞夫說,在紡織領域里,高端紡織技術一直由國外掌握。“如意紡”的出現,將原來毛紡180公支、棉紡300英支的世界紀錄,提高到現在的毛紡500公支和棉紡500英支,并因此獲得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不僅如此,“如意紡”還使以前不能大規模使用的木棉、漢麻,都可以紡出細紗,包括過去難以利用的落地毛、落地棉等下腳料,也可以得到循環利用。
擁有先進的技術,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機。然而,從企業管理層的角度,也不免覺得困惑:未來企業如何定位?產品市場在哪里?發展資金在哪里?如何運用技術使效益最大化?就在此時,進出口銀行主動介入,為企業的發展規劃提供咨詢服務。在進出口銀行的幫助和建議下,如意集團制定了新的發展戰略,用五年時間實現由紡織服裝企業向時尚產業集團的轉型。
進出口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我國傳統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紡織業的當務之急,是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對于技術水平高、產品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的紡織企業,進出口銀行今后將給予重點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