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聞頻出 服企陷入質量門?
近期,國內市場對服裝產品質量品質的指責再成熱點。
從南到北,全國各地頻頻曝出服裝類產品的各種質量丑聞。
這極大損害了服裝業的聲譽,并事實上對“中國品牌制造層面不輸國際大牌”的國內品牌推廣營銷論調造成負面影響。
丑聞頻出
就在近一兩個月,關于國內市場服裝產品的質量問題呈高密度爆發態勢。
按時間順序,先是沈陽市工商局在6月下旬對當地大商場售賣服裝產品的抽查中,服裝類產品74%不合格率的抽查結果震驚業界。在主流商場都有如此大比例的服裝產品不合格,中國服裝產品的可信度受到極大挑戰。
根據沈陽工商局的抽檢,在抽樣的27個批次中,有20個批次檢驗不合格,不合格項目主要有使用說明的內容、羊絨制品的纖維含量作假、牛仔褲的耐磨性能,以及各種染色牢度等。具體而言,在說明內容上,部分商品沒有標注產品制造者依法登記注冊的名稱或產品質量等級;牛仔服裝系列抽查結果未按規定標明“水洗產品”或“原色產品”。在產品質量層面,抽查發現,原料作假問題嚴重,標注有羊絨的商品幾乎全都未檢出羊絨的成分。而服裝色牢度安全指標不合格問題也非常嚴重,通常,服裝色牢度不達標是造成刺激性皮炎和接觸性皮炎的重要原因。
繼沈陽之后,關于國內流通的服裝產品的質量爭議,轉戰到東南沿海地區,來自揚州市消費者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服裝產品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投訴類別之一。
據揚州市消費者協會透露,今年上半年,當地關于百貨類的投訴,總投訴量由去年的第三位升至第一位,共297件,占總投訴量的22.8%,較去年同比增加12.5%,而這其中,服裝鞋帽類的投訴高居榜首。
揚州集中反映的服裝質量問題,依然是服裝掉色、用料質量差易破損等基礎工藝層面的質量問題。
轉眼到7月上旬,服裝的質量問題呈擴大化的態勢,不少國內中大型品牌商也曝出質量丑聞。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最近公布的一次全國性檢查,包括廣州市堡獅龍實業有限公司等在內的一些服裝品牌商出現pH值不合格的質量問題。
以堡獅龍為例,其生產的規格為140/72的男童裝針織T恤被檢出pH值不合格。
據悉,pH值偏高或偏低都會破壞人體皮膚的平衡機理,可能造成皮膚過敏、瘙癢甚至引發皮炎。
危機后遺癥
眼下,國內市場流通的服裝產品再次高密度曝出質量丑聞,可能不是偶然。來自沈陽市工商局的信息顯示,這是一波由生產環節傳導而來的質量事件,其認為目前服裝的質量問題主要不出在流通環節,而在于生產領域。
隨后,由于眾多品牌商也出現質量事故,業界擔心,目前集中爆發的質量丑聞是過去幾年,國內服裝企業為削減成本,有意降低產品質量,進而降價生存、獲利造成的惡果。
國際金融危機下,許多品牌銷路不暢,而為了提升銷量,品牌商、生產商紛紛降低產品價格,以獲取訂單、生存空間。但由于中國的服裝生意一直處于微利的情況中,品牌商、生產商降價空間不大,他們又不可能虧本銷售,因此,在生產環節“偷工減料”被許多服裝商看做是降低成本、渡過難關的重要手段。
目前,國內集中爆發的服裝產品質量事件可能是國際金融危機下企業削減生產成本的直接后果之一。它帶來的最大破壞是,使過去幾年業界為逐利服裝價值鏈上游的一些努力付之東流。
相關分析人士表示,過去,業界一直試圖“拔高”中國品牌的產品品質,通過國際大牌都在中國代工生產這一事實不厭其煩地向國內市場傳輸國內品牌在產品工藝與產品質量上達到國際品牌水準的邏輯,這種與國際大牌捆綁的營銷手段,主要目的是通過質量的可靠宣傳來提升國內品牌的可信度與美譽度。
但眼下,國內市場流通的服裝頻出問題,為這一營銷努力蒙上陰影。“目前,國內服裝的質量問題頻頻出現,且呈擴大化態勢,不利于中國品牌的發展,毫無疑問,品牌的核心是產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