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轉型初見成效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由于金融危機重創,縫制機械行業“十一五”規劃的某些數據指標雖不能如期完成,但是在調整結構、加快機電一體化進程方面成效顯著,行業發展方式轉變明顯。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而言,“十一五”既是調整期,又是蓄勢期,也是全面轉型升級的準備期,實現行業新發展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
經濟運行先揚后抑
“十一五”時期,我國縫制機械產業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激烈波動,全行業經濟運行呈現前高后低、先揚后抑的格局。
前兩年(2006~2007),在“十五”快速增長的慣性驅動下,產能規模達到了階段性的峰值;后兩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和行業周期性調整的雙重壓力,行業在2008年深度下滑的基礎上,2009年再受重挫。行業自2008年1月起連續20個月負增長,產值持續走低,產量整體回落,出口大幅下降,處于谷底的2009年1月與2007年3月相比,行業工業總產值降幅達80%。這兩年的行業整體經濟規模回落至“十五”中期的水平,全行業企業經歷了一段艱辛的調整期,經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然而,全行業從容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奮力拼搏,終于迎來了經濟企穩向好的曙光。以行業97家骨干整機生產企業為例,2009年10~12月工業總產值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22.3%、21.3%和31.1%。尤其是今年一季度,行業各項經濟指標均較上年增長50%以上。預期2010年,行業經濟將有望實現一定程度的恢復性增長。
發展方式轉變初見成效
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不僅沖擊了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更重要的是沖擊了我們長期以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全行業深刻地認識到,過去那種依靠量的擴張和低價競爭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危機促使廣大企業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從主要依靠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向注重效率、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開始走上了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一是深化企業管理和品牌創新,如標準公司啟動“戰略-品牌-營銷”管理咨詢項目,以戰略明確公司發展方向,以品牌夯實公司發展基石,以營銷增強公司發展動力,從而清晰了公司的發展機遇、產業布局和增長路徑。公司在去年年初行業低迷、不少人對行業前景迷茫的情況下,獨家贊助首屆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表現出了公司對行業發展的堅定信心和長遠戰略。又如,繼中捷公司連續五年贊助“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后,新杰克公司繼而成為“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的戰略合作伙伴,表明了企業希望通過以下游需求為導向來實現公司轉型升級的深謀遠慮。還有中捷公司,在行業調整時期專注強化企業管理基礎,啟動ERP和企業長效激勵機制項目等等。
二是創新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去年,行業處于艱難的調整期,但在“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進年”主題工作的推動下,各企業仍然加大了研發投入和人才資源開發力度,加強了企業研發機構建設。例如,富山公司投資建設高水準的企業研發中心;匯寶公司在各企業大幅裁員的時候逆勢而上,大舉招聘技術研發人才,充實企業的研發力量;鮑麥克斯公司近兩年來的R&D(研發)投入都達到了15%,與行業運行最好的年份持平。去年,全行業(不包括國外品牌企業)申請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619項,同比增長23.8%,達歷史最高水平。北京興大豪公司等7企業獲得了全國輕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優秀獎4項。
三是產業鏈共贏的經營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很多企業把供應商、經銷商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并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如新杰克公司為供應商開展精益生產培訓、為經銷商開展技術和維修工培訓,在現金流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不斷縮短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危機也使得行業對規范市場秩序的要求更為強烈,行業誠信體系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值得欣慰的是,危機沒有摧毀行業發展的信心,反而通過市場的倒逼機制使行業走上了一條轉型升級之路。
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2009年行業最顯著和可喜的變化就是企業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顯著提升。企業普遍加大了自主研發和產品結構調整力度,產品的機電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電腦直驅控制技術除廣泛應用于平縫機外,在包縫機、繃縫機上的應用還走在了日本企業的前面;高水平的西服開袋機、圓頭鎖眼機、門襟機、上袖機等縫制單元開發速度加快,一些產品還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各類裁剪、熨燙、電腦繡花、激光雕切、吊掛及后整理設備也得到了較大發展。
在處于行業低潮時舉辦的2009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CISMA2009),成為了展示行業產品結構調整豐碩成果的大舞臺。在獲得CISMA2009優秀新產品獎的82個產品中,不乏自動貼袋機、全自動門襟機及全自動真皮裁床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及廣闊市場潛力的產品。可以說,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已經結束了過去主要靠引進仿制、高難度產品不能生產的歷史,從此邁向了自主創新的新階段。
行業整合重組拉開序幕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為行業資源整合、兼并重組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要抓住這個機遇,則需要我們的企業具有良好的產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實力,需要我們的企業家具有戰略的視野、開闊的胸襟和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
近年來,行業有識之士一直在苦苦探索行業整合重組、做大做強的有效途徑,但遺憾的是,除上工申貝收購德國杜克普、新飛躍在政府主導下重組以外,行業在這方面一直沒有大的突破。但就在行業發展最艱辛的2009年,堅冰終于得以打破,新杰克公司一舉收購德國艾斯特奔馬和拓卡公司,填補了公司在縫前設備上的空白,為公司未來發展拓展了空間;標準公司、和鷹公司整合國際資源,成立了歐洲公司、日本公司。更讓人欣喜的是,行業最早的國有上市企業上工申貝和首家民營上市企業中捷股份,不久前聯合發布公告,簽署《關于縫紉機業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拉開了國內企業強強聯手、資源整合的序幕。
除此之外,在產業鏈上各種戰略合作方式的探索和嘗試,標志著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作為世界縫制機械行業中最重要的生力軍,正在通過結構調整快速壯大,向世界強國的目標發起有力的沖擊。
制約發展的核心問題仍待解決
“十一五”期間,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行業發展與先進裝備制造業的要求和強國目標還有較大距離。行業經濟發展方式仍未根本擺脫數量型增長方式,行業生產集中度較低,發展的內生增長活力還顯不足;自主研發能力較弱,企業R&D普遍偏低,相當一部分企業還處在跟隨模仿階段,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長期困擾行業發展的市場秩序、誠信經營等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低價競爭、賒賬競銷、假冒偽劣、虛假宣傳屢禁不止,現代行業商貿體系尚未建立;行業綜合競爭力不強,風險控制和預警機制尚不完善,企業高素質的科研、管理人才匱乏。
這些核心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行業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因此,“十二五”將是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深化結構調整的攻堅期,是推進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由大變強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