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價前奏:李寧換標背后的邏輯
編者按:李寧的消費人群年齡偏大,而未來的競爭在于對年輕消費者的爭奪,李寧正通過換標進行品牌重塑。
從對稱標到不對稱標,從“一切皆有可能”到“讓改變發生”,2010年6月30日,李寧(中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HK.2331,下稱“李寧公司”)發布了新LOGO(標識)和Slogan(口號)。
“通過外部調研,消費者從偏好度和原LOGO的直觀感覺上反饋,李寧給人以積極向上、有潛力、中國特色、可親近、可信賴的品牌形象,但在時尚、酷和國際化觀感方面落后,我們必須加以改變。”今后的幾年內,方世偉恐怕要將類似的話重復N遍。
方世偉是李寧公司集團副總裁和CMO(首席市場官),2007年6月進入李寧公司,3年來,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對李寧的品牌重塑。
而對于李寧公司CEO張志勇來說,李寧新標的發布則意味著更多:李寧的消費人群年齡偏大,而未來的競爭在于對年輕消費者的爭奪;國內體育用品行業過去開店就能增加營收,現在需要更加直面來自業內的國際品牌巨頭的競爭,李寧公司需要將主戰場從國內二三線市場向一線和超大城市轉移。
意在提價
2009年財報顯示,李寧公司銷售額同比增長25.4%,實現銷售收入83.87億元。這一數字超過了業內估測的阿迪達斯中國2009年的銷售額。也就是說,這是2004年國內銷售收入被阿迪達斯超越之后、李寧公司時隔5年又重新奪回了“榜眼”位置。仍然獨占鰲頭的是耐克中國公司。業內估算,耐克2009年國內銷售額約100億元。
但張志勇注意到,2008年之前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的年增長約30%,2009年約11%,2010年估計是15%~16%。李寧公司自身的成長正隨著規模的增大而減緩:2008年該公司增長逾60%,2009年只有25.4%。
“市場增長的驅動力已經發生變化。過去那么多年,體育用品增長的驅動力在于分銷,我們叫多開店,中國市場非常大,讓人買到,就要有店,方便消費者購買使得這個產業發展非常快。現在店開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會回到競爭的核心和關鍵階段,我們稱之為產品創新和品牌創新。”張志勇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產品跟品牌創新,做這兩個事情首先還是要有真正的品牌定位,沒有這個定位做不了后面的事情。品牌定位對于消費者來說,其實呈現的是品牌的調性、產品的特質,加上口號,還有LOGO,這四部分通常形成了消費者看到的品牌個性。”方世偉說。
2006~2007年,李寧公司針對消費者的市場調查報告顯示,李寧品牌實際消費人群與目標消費人群相比,有了一定偏移,整體偏大,35~40歲的人群超過50%。而被張志勇視為新一代創造者(Generation 1 Creator)、13~26歲的主要目標人群,往往覺得李寧不夠“酷”。
這讓張志勇很頭疼,畢竟,李寧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寧的想法一直是做“國際的李寧”,而非“中國的耐克”。即便只是做好“中國的耐克”,李寧品牌也勢必面臨一場從二三線城市轉向國內一線和超大城市的“上升”運動。于是,給李寧品牌注入更多活力、時尚元素亦成為必然。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