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企業“1+1”,求強在何處?
不久前,上工申貝和中捷股份簽訂了《關于縫紉機業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其內容包括股權收購、互相參股、生產合作等多個方面。協議獲通過后,上工申貝參股中屹,中屹參股上工蝴蝶公司,中捷股份還將成為DA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而中屹菀坪工廠也成為雙方生產合作的基地。從資本整合到生產合作,業內兩大上市公司于后危機時代通過這樣的方式尋求“1+1>2”的可能。
雖然就企業間的合作來說,這不是先例,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以這樣的方式撞出火花還是第一次。從其協議內容來看,雙方之間的合作內容稍顯復雜,雙方的資本介入到對方的子公司,并且在生產上有所交接。雖然雙方都希望“以戰略合作為前提,以資本重組為紐帶,以產業整合為目標”,最終實現共贏,然而前途遠大,過程卻不一定輕松。
兩家上市公司都有與同行企業合作的歷史。早年,中捷股份與德國百福展開合作,但結果并不如人意,以草草收場結尾。而上工申貝盡管成為德國杜克普•阿德勒公司的控股方多年,卻至今在歐亞企業融合、技術突破方面收獲不多,結果一般。如果與外資企業的合作不甚理想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對方技術保護以及歐亞經管理念差異,那么如今國內企業之間的合作又將帶來怎樣的結果?業界將拭目以待。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通過資源整合、盤活存量以改善兩家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通過雙方有效資產的相互注入避免重復建設和增量投入,最大限度發揮存量資本潛能,促進企業業績提升……”其資本合作的意義似乎比雙方生產、技術合作的意義更為重要。倘若將上工申貝和中捷股份的這一次合作視為開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調整重組先河的歷史性事件,那么期望這次合作能夠帶來積極示范作用,而不僅僅是兩家上市企業在資本運作方面的一次碰撞。
企業“1+1”,究竟會強在哪里?談這個問題時,又有另外兩個合作案例進入觀察者的視野,一是早前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兄弟株式會社之間的合作,另一個就是不久前日本兄弟株式會社與日本飛馬株式會社之間在零部件供貨、銷售渠道上的相互協作。
標準股份與日本兄弟依托西安兄弟標準工業有限公司建立起的合作關系,目前已經隨雙方在2009年年中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書而結束。合作16年來,西安標準與日本兄弟主要從產品制造上展開合作,但隨著雙方市場的拓展和標準股份技術的進步,兩者在市場、技術的競爭日趨增多,生產合作的積極意義逐步降低。雖然合作終止,但標準股份從中學到不少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經驗,比如日方在生產管理方面的經驗,比如日方的工作態度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且不去評論標準股份和日本兄弟之間的合作是否實現了共贏,但就標準股份在與日本兄弟合作期間表現出的成長狀態來看,這樣的“強大”對國內一些企業來說更具積極效果。
就強強合作而言,日本兄弟和日本飛馬之間的聯合更吸引人眼球。從2009年的CISMA展會開始,日本兄弟和日本飛馬開始聯合參加展會,一起舉辦個展。兩家日本公司以“平縫(兄弟)+環縫(飛馬)”的優勢互補姿態出現在業界面前,圍繞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地區的縫紉機市場,雙方以無沖突的產品從市場營銷和零部件采購兩方面展開合作,以實現真正意義上強強聯合。從雙方大半年的合作效果看,飛馬與兄弟的聯合積極意義明顯,雖然雙方共同采購能降低多少零部件成本還不清楚,但通過共同參加大型展示會,共同舉辦個展,已經達到擴大雙方顧客范圍的目的,同時也給國內縫制設備制造商帶來一定壓力。
企業“1+1”,求強的方向和方法是什么?有失敗的前車之鑒,也有成功的例子。說到底,還是各取所需。企業間合作,其結果不一定是雙方的強大,但對合作的任何一方而言,只要能從中有所收獲,就可以說合作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