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升級
今年春天,董華清的日子很不好過。作為東莞一家服裝企業的總經理,他一直在為工人短缺的事情憂慮。他手上的訂單量雖然足夠20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但是按廠里現有的工人人數,卻只夠勉強運轉15條生產線。
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像董華清這樣的商人并不少見。不但如此,一些內陸城市也出現了用工短缺的現象。“用工荒”似乎正在全國范圍蔓延。面對即將消失的“人口紅利”,中國服裝產業該何去何從?
4月底、5月中旬,筆者分別走訪了泉州、石獅、廣州、佛山6家大型服裝企業,收獲頗多。雖然各自規模、生產的品種不同,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產業升級,裝備先行。在這6家企業看來,大力實施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不僅是應對危機、促進增長的應對之策,而且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更是轉變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長久之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再一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了當下企業的發展方向。
在這次走訪的企業當中,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筆者可以說是懷著“朝圣”的心態而去。這家當前全球最具活力、最先進的紡織服裝制造商之一,不僅僅因為超大的規模而聲名響徹業界,還在于其對紡織、制衣技術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令人折服。在溢達制衣廠(擁有員工15 000名),有一個由50余人組成的制衣設備技術部,專門研究成衣制造工藝與設備的關系,其中“如何通過設備將生產效益最大化”、“如何通過設備將制造工藝發揮至極致”等是技術部重點關注的內容。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扎實的技術功底,該公司多項制衣設備技術獲發明專利。也因此,業內一線品牌生產商在開發新產品前,都必去該廠取經。溢達掌舵人楊敏德曾稱,從來就沒有什么夕陽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落后的技術,也正用實際行動實踐著她對這份事業的理解。
大量事實和現狀表明,技術升級是中國服裝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將是服裝企業未來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籌碼。基于此,我刊本次專題以近兩年服裝企業投資的熱點——自動裁床、自動拉布機為切入點,從產業、技術、產品、用戶實際使用感受等角度,深入剖析產業現狀,希望能給我們的讀者以啟發。
服裝產業升級,不僅僅是服裝企業與設備供應商的事,承擔產品與技術集成作用的經銷商也需從知識、觀念、管理上升級,實現同步發展。目前,縫制設備行業經銷商群體普遍存在知識老化、觀念陳舊、作業方式落后等問題。許多經銷商對吊掛系統、拉布機、自動裁床等高技術含量的設備尚且一知半解,指導服裝行業技術升級就更無從談起,這不利于行業的整體發展。依托科技進步實現產業升級是一場“百團大戰”,希望與服裝行業有關的供應商、經銷商、技術人員、研究機構、社會組織各司其職,為提高服裝行業的科技水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于服裝企業而言,在提高企業高科技含量的同時,還應考慮市場回報,但是不能只看眼前,要著眼于中長期的市場回報。高科技的運用不是一次簡單的資金投入,而是一場思想的轉變,一種投資方式的轉變,一種影響企業命運的運營策略的轉變。這種轉變需要服裝企業真正認識、理解升級,而不是被迫接受,更不是跟隨潮流的走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