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裝工藝談門襟機的創新
縫制設備的制造越來越貼近服裝工藝,對服裝工藝的了解也成了各縫制設備企業進行設備創新制造的突破口,例如開袋機、門襟機、上拉鏈機、貼袋機等等。通過對服裝工藝的了解,研發出高效、節能、針對性較強的縫制設備成了創新的熱點。下面筆者就以門襟機為例,簡單闡述一下不同時期服裝工藝在縫制設備研發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1 服裝門襟開筒的工藝要求
眾所周知,在服裝加工領域,T恤的門襟分明門襟和暗門襟(偏門襟)兩種。明門襟線跡是兩條規定寬度的平行直線,中間需要有兩條開口;暗門襟線跡是一條直線和一條斜線,或者是倒“八”字線跡,中間需要有一條開口(圖1)。
圖1 縫紉線跡對應服裝款式圖
過去服裝廠在做門襟時,大都是手工縫制,要通過劃線、縫紉、裁口、熨燙等工序,人為因素對門襟的縫紉寬度、線跡等影響較大。另外,即使是熟練工縫紉時也會產生控制上的不穩定,或多或少都存在門襟寬度不準、位置偏移、止口繃口不良等現象,嚴重影響產品質量。這就要求縫制設備制造企業研發出具有針對性的門襟設備,這對縫制設備制造企業進行創新型研發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 門襟機的問世
2. 1 第一代門襟機
第一代門襟機于20世紀80年代就在日本問世了。它是在雙針機的基礎上改進的,增加了一套拖布機構,通過更換針夾、針位的方式來完成不同門襟寬度的縫制。此種設備設計簡單,構思比較直觀,它利用了雙針機一次可完成兩條線跡的方式,再加裝相應的附件,一次完成明門襟的縫制(圖2)。其代表產品有:重機APW-169門襟機、日本羽島HPM-20門襟機(圖2)。門襟機的優點和缺點一樣突出,優點是一次可完成明門襟的縫制,簡單高效,質量穩定;缺點是該機雖然解決了明門襟的縫制問題,但對暗門襟的縫制卻束手無策,因為暗門襟要求是一條直線和一條斜線,且間距最小處為1/8″(3.175毫米,一般為2針距),還可能帶頭部尖角。因此第一代門襟機在應用上具有局限性。
針位變化線跡圖
2. 2 第二代門襟機
21世紀初問世的第二代門襟機,在服裝工藝方面又有所提升。其主機采用單針平縫機頭,再配以可在同一平面X、Y方向隨意移動的大壓板裝置,可以完成在同一平面內、一定范圍內的任意縫紉。既可以進行兩條平行的明縫縫紉線跡,也可以縫制1條直線、1條斜線的暗縫縫紉線跡,而且在改變縫制線跡時無須更換任何零部件,只要修改顯示屏上的控制參數即可。最具代表性的是泰國UZ-PL33-ST/PS門襟機(圖3),此款機器在第一代門襟機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創新,通過送布裝置的移動解決了普通縫制設備不能進行斜線縫制的缺陷,同時也擴大了機器的使用范圍,有效地解決了明、暗門襟的縫制。但是又出現了一個很突出的問題,由于這款機器上沒安裝類似花樣機的筒式壓腳,在沒有壓腳壓布的情況下,線跡調節能力大打折扣,在縫制特殊面料時,容易帶來較頻繁的浮線、斷線等故障,影響縫制效果。另一個問題是這種運動方式在準確保證布料的相對移動上還有不足,在縫制特殊面料時易造成上下層布料的錯位。
2. 3 第三代門襟機
第三代門襟機首次亮相是在2007年CISMA展上,它就是土耳其YACIQI3500-1門襟機,該機采用單針平縫機機頭作為縫制單元,布料在拖布壓板帶動下前后移動(Y方向),縫紉機由電機驅動絲杠在導軌上左右移動(X方向)(圖4),來實現在同一平面內的任意線跡的縫制。該機通過縫紉機頭的橫向移動將X、Y方向的運動分開處理,布料的運動方式只是單一方向,有效解決了第二代門襟機拖布板要同時完成X、Y兩方向運動的不足,解決了布料易移位的問題,同時又設計了特殊壓腳機構來輔助壓布,防止布料在縫制開始時起皺。第三代門襟機在繼承第二代門襟機各項優點的前提下,通過結構的完善,滿足了明、暗門襟各自的工藝要求,真正實現一機多用,解決了門襟縫制的根本問題。
土耳其YACIQI3500-1門襟機是業內較早推出的第三代門襟機,它的整體設計大部分采用開袋機的通用技術設計,除了增加機頭移動技術之外,其針板設計、中刀機構設計也有獨到之處(圖5)。當機頭左右移動時,壓腳下面凸出的針板孔在長槽內移動,以滿足不同門襟縫紉寬度的變化要求。凸出的針板孔與小壓腳在縫紉過程中對布料起到有效的壓制,防止了機針刺布使布料下陷所帶來的脫線和布料起皺,這些都滿足了服裝加工工藝的要求,但在細節上還有一些瑕疵。由于針板設計過小,起縫時布料受到小壓腳壓力作用下及易卷入長槽內,影響布料的順利通過,導致布料偶爾堆積及引起斷針、斷線,甚至損壞布料。另外,由于該機切刀采用單軸單刀設計,穩定性較差,切刀易磨損,導致切布切口質量較差,其單刀設計也造成在開明門襟時無法完成兩條切口(圖6)。
圖5 土耳其針板孔 圖6 土耳其單刀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