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品牌:靠什么贏未來?
西門子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說:“我們絕不為了短期利益而出賣未來”——我們不妨把這當作我們打造本土品牌的一個原則
中國離真正的“品牌時代”有多遠?
我們許多企業,喜歡把“質量第一,信譽第一”等字樣掛在墻上。而心中有沒有這些概念就很難說了。
到訪寧波的人,有機會一定要看一看寧波的靈橋。對于寧波人來說,靈橋是一座母親橋、家鄉橋,承載了許多故事。
靈橋建在奉化江上。最早的奉化江橋始于唐代,不過,一直到民國初年,江橋都是浮橋,一有洪災,就會垮掉。現在的靈橋于1936年建成,由德國西門子承建,當初設計使用壽命是60年。幾十年的滄桑,經過抗日戰爭和內戰中的多次轟炸,橋的主體結構依然完好無損。承建方對待承建的工程可以說一絲不茍,不但使用的鋼材全部從德國進口,橋的設計也非常具有預見性,預留了各種管道,果然,后來架設煤氣管道和鋪設電話線時就用上了這些預留的管道。
到了1995年,也就是設計年限60年到期之前,西門子集團的橋梁專家如期來到寧波,給靈橋體檢,專家檢查完后表示:該橋至少還可以使用20年以上。
西門子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說:“我們絕不為了短期利益而出賣未來。”
“品牌”不是舶來品
我們知道,“品牌”是產生于自由市場經濟下的概念。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在中國大地上,市場經濟中斷了幾十年,而這幾十年,正是世界品牌飛速發展的時期,所以,我們不用抱怨為什么中國沒有世界級的品牌。
傳統上,中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重農輕商,中國最早的品牌,多是一些服務品牌,或者商號。清末民初,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萌芽和興起,幾乎沒有借助任何外力,中國產生了自己的品牌。
“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恒。”這幾句話反映了當時北京所謂上流社會的奢侈品消費。其中的馬聚源帽店,創立于1811年,比盛錫福還要早整整100年。當時馬聚源的帽子是上流社會人物追求和炫耀的時髦高檔“奢侈”品。
馬聚源十幾歲時到花市附近的一家成衣鋪學徒,剛一年,成衣鋪就倒閉了,掌柜將他送到東三里河一家帽子作坊做學徒,學徒期滿后,馬聚源又幫助東家干了兩年,才離開帽子作坊自己去創業。
帽店除給官府做纓帽(官帽)外,還有就是聞名全城的緞小帽。制作緞小帽的緞子專門從南京正源興綢緞莊進貨,別家一概不用,馬聚源用的是其中最好的元素緞。元素緞制作的帽子,戴到什么時候都不出油,光亮好看。其生產工藝也極講究,制作帽胎是吃功夫的地方,工人先將胎坯放在木模上,刷上漿子,然后用燒得通紅的烙鐵熨燙。熨燙時,邊熨燙邊冒火。但帽胎不會燒著,只是將帽胎熨燙成黃色鼓挺,用手輕輕按下,起手時帽胎自動鼓起來,帽胎既有彈性,又有韌性,這是馬聚源帽店獨創的制作工藝。
只要有了合適的土壤,中國本土品牌不難涌現。
像養兒子那樣培養品牌
行內有句話這樣說:貼牌如養豬,做品牌如養子。
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凌方才告訴記者,貼牌生產一單是一單,追求的是短期利益;自創品牌就像撫養子女一樣是長期投入,心力物力花費不菲,事事憂心,最后還未必能成才。
中國本土消費品牌日益崛起,對外國名牌構成挑戰,已經成為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趨勢。任何懷疑這一點的人,只要去福建省小城市晉江的大街上走一走,就會深有感觸。
在一段典型的百十米長的街道兩側,有34家出售各種本土品牌產品的商店。向耐克(Nike)和阿迪達斯(Adidas)(據信,兩家公司今年的在華銷售額可能都在10億美元左右)發起挑戰的,是安踏(Anta)、特步(Xtep)、361度、李寧(Li Ning)、星泉(Xingquan)、貴人鳥(K-Bird)和德爾惠(Deerway)等本土競爭對手。七匹狼(Septwolves)、利郎(Lilang)、365+1、雅仕(Yashi)和卡賓(Cabeen)則把目標瞄準了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雨果博斯(Hugo Boss)和杰尼亞(Ermenegildo Zegna)等品牌。
這些名稱也許聽起來并不耳熟,甚至很怪異。但現實是,事物的自然秩序正在逆轉:小魚開始吃大魚了。那些十多年前從西方品牌持有者手中承接外包制造業務的中國公司,如今紛紛成功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產品。通常情況下,它們所銷售產品的質量與它們過去為外國大牌制造的產品并沒有什么差別。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