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品牌多元化時代的差異化思考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企業家的責任是什么,企業家的定位是什么,如何進行差異化思考,重組組織以驅動品牌新發展?
差異化思考
陳國強:100年前國外講品牌,30年前我們也開始講品牌,而到90年代中期中國服裝品牌應該很多了,當然有牌并不等于有品牌。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新歷史時期,品牌進入到了一個多元化時代。中國社科院蔣其平教授認為,我們到了一個品種經濟時代,品牌是一般,品種是特殊,中國品牌必須不斷適應。
當然,老牌也不一定水平高,如果把LV開發成青少年品牌,那就不叫LV。如果要開拓市場,LV還不如做一個副牌,LV不可能從20歲到60歲。當然,也正是這種固化思想,造成了有人搶購LV,有人不買LV,貴族在拎LV,菜場老大媽也拎著A貨LV的現象。
所以做品牌,我們就要做品種經濟,中國企業家要不斷地在品種市場上努力,多元化地發展,其實有時多元化并不是一件壞事情。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企業同房地產割裂開來,店鋪就是地標,這就很好地把兩個產業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新的品牌戰略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適應環境,而適應環境就要組織變革。這就需要認識品牌驅動下,如何進行變革組織,認識團隊作用。
吳建民:當初我選擇做服裝,是因為沒有什么其它可做的。但做服裝后,我發現很多企業做了,于是我們就不跟著他們做外貿,想自己創品牌。但是又不知道品牌是怎樣的,何況山東沒有時裝,沒有產業鏈。然而,山東沒有產業鏈,就不能做服裝了嗎?
10年后一個問題又來了:我們想干什么,我們的夢想是什么?我們的夢想就是成功,這就要對目標不斷進行修正,修正過程中就面臨一個問題,怎么去實現它?
其實,每個人都在追夢,但是很多人追錯了,實際上國外品牌沒什么好怕的,新思想、新經濟、新思潮也沒有什么可怕的,每一個歷史發展變化就是文化在變化,每個人創造品牌的過程,無非是把創始人懵懂的、未開發的理想,逐步實現。
而組織架構,只要適應這個時代變化,其過程就是在成就品牌,因為這個前提是建立在美學概念基礎上的,品牌也可以在不同的消費需求上有不同定位。
我不相信山東創造不出來時尚品牌,不相信山東永遠會是時尚的不毛之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買衣服還去青島,怎么過了30年就把山東人給忘了?
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非要用面料做產業鏈,那山東比不過杭州;非在北京做商場,我肯定比不過白領;在香港,我肯定做不過依文。但是舒朗放在四海,把整個思想放在全球來看,讓全球的人來做我的產業鏈,舒朗被認可了。
在今年CHIC上,我帶著三個品牌來展示。我相信,山東像戰國時期能誕生孔子、孟子一樣,像80年代誕生海爾一樣,一定能產生舒朗面對全球天人合一的思想,那種大開放的,讓人類充滿美好、陽光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