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企業如何轉型做內銷
提要:很多外貿企業只懂得銷售,不懂得做渠道和市場,這必然導致對渠道商及訂單的過分依賴。一旦沒有訂單,它就只能關門歇業了。
(億邦動力網訊)問題:隨著發端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縱深發展,我國的外貿企業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大。很多外貿企業都切實把“出口轉內銷”提上了戰略日程。就接下來的外貿形勢,您是怎么判斷的?
魯柏祥:中國產品出口的兩大主要市場是美國和歐洲。當前美國失業率達到7.2%,創16年來新高,2008年凈減少260萬個工作崗位,創二戰結束以來最高紀錄。金融危機后,美國消費者收入大幅縮水,特別是中低層消費者,受金融危機影響更為深重。受此影響,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需求縮水非常嚴重。經濟危機還在加劇,國際市場在短期內難以快速復蘇。
問題的根源在理念
問題: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的外貿企業很快便受到了沖擊,大量企業倒閉。其中的問題出在哪里?
魯柏祥:這與中國外貿企業的經營理念及模式有關。中國的外貿企業十分強調訂單,往往是通過合作伙伴來拿訂單,然后根據訂單組織生產。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這種模式是簡單且賺錢的。但經濟形勢一旦變壞,合作伙伴不能提供訂單了,我們的外貿企業就無所適從了。下游龍頭一關緊,上游的水自然就下不去。長期的這種做法,就好比有一只老鼠跳進米缸里,開始吃得很歡,但等米吃完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跳不出去了,只能等死。
問題的根源出在理念上。中國的外貿企業有著根深蒂固的銷售理念,只懂得銷售,不懂得做渠道和市場。這必然導致對渠道商及訂單的過分依賴,進而使得企業的經營風險非常高。很多企業一旦沒有訂單,只能關門歇業。
問題:外貿難做,很多依賴于出口的外貿加工企業于是轉戰國內市場。這條路行得通嗎?
魯柏祥:對于國際市場,我們外貿企業還是要重視,不能放棄掉,否則就犯了走兩個極端的錯誤。對于企業來說,要建立全球共同市場的概念,不要簡單劃分國內市場、國際市場,應在全球范圍內定位自己的目標市場。況且,出口企業轉內銷,還會與原來就做國內市場的企業短兵相接,國內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按照一般規律而言,經濟危機會在3年左右走到谷底。美國2006年開始顯現次貸危機,以此估算,今年年底將是美國經濟最為困難的時候,之后開始走向復蘇。我們的外貿企業,不但不要放棄已有國外市場或渠道商,更要趁這個時間與國外的渠道商搞好關系,為兩三年后打好基礎。大潮退去,海灘上總是會留下美麗的貝殼,我們的企業要善于做拾貝者。早做準備,方能更好地抓住經濟復蘇帶來的新機遇。
不同的游戲規則
問題:外貿和內銷的游戲規則是不一樣的,很多做外貿生意的企業家都說外貿要比內銷簡單得多。您認為外貿企業做內銷時,需要有哪些轉變?
魯柏祥:外貿企業在轉內銷時,要吸取以前做外貿的教訓,變銷售為營銷,掌握市場與渠道。否則,資源掌握在人家手里風險很大,一旦渠道商出了問題便會前功盡棄。
問題:渠道對于外貿企業轉內銷來說,可能是最為頭疼的問題。您認為,企業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魯柏祥:對于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要新建一套自己的銷售渠道是非常困難的。我們說做渠道,是使得渠道暢通,而不是說企業一定要自己派人建立渠道去銷售,這樣會與渠道商產生利益糾紛,擾亂市場秩序。這就要求企業學會合作,剛開始可以借用他人的渠道來銷售產品,把精力集中起來做市場、做終端,了解客戶的需求進而不斷改善和提升自己產品的品質。當產品慢慢贏得市場終端的美譽度和忠誠度之后,原先的渠道“推銷”便會變為終端“拉銷”,終端自然而然會起到拉動銷售的作用。這樣,企業才能慢慢擺脫對渠道商的依賴,對渠道商有了主動權。在提高產品美譽度與消費者忠誠度的同時,企業才能慢慢建立自己的品牌。建立品牌是個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
老板要帶頭出去跑
問題:我們說,企業家在一個企業里面起到最核心的作用。他們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業的發展思路,那么,企業家當下應該怎么做呢?
魯柏祥:這個時候,老板千萬不能呆在家里。打個比方,越是在冰天雪地的時候,動物就越是會出來覓食,否則就會餓死。企業在大蕭條時期要控制成本,但其他方面的費用可省,銷售方面的費用不能省。要出去跑,不是銷售人員去跑,必須是要老板自己帶頭出去跑。很多企業把銷售人員當作“野狗”一樣讓他們去跑市場,而且不給“骨頭”吃,讓他們根據銷售額拿提成。如果銷售人員不擇手段追求短期的銷售量提高,會對公司的未來發展埋下禍根。老板只有自己出去了,思路才會符合市場需求、切合實際,才知道企業要做什么、怎么做。因此,我還是強調老板要將以下三句話靈活運用:“一切到市場中去,一切從市場中來,一切再到市場中去。”
問題:出口企業如何實現轉型,您能否給企業幾條具體的建議?
魯柏祥:要實現轉型,我認為企業要做好三化:產業專業化,產品豐富化,市場多元化。很多企業一看自己的產業面臨困難,就想“病急亂投醫”換產業。企業在這個時候,要堅決進行“瘦身”,縮短戰線,做自己最專業最拿手的產業。只有這樣,方能乘風破浪,闖出一條血路來。再就是針對同一目標市場,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設計多樣化的產品,以更好地滿足終端市場需求。所謂市場多元化,是指企業家要有全球共同市場的概念,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沒本質區別,并不需要二選一。
企業在關鍵的生存發展時期,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建議企業家們趁機引進三類最為關鍵的人才:高級營銷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雖是三種人,只要使用得當,就會發揮出“三駕馬車”的作用,幫助企業順利渡過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