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電腦橫機新技術及發展 王智:期待中國電腦橫機占領高端
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智是針織設備方面的專家,紡機展后,王智接受本刊記者采訪,從技術亮點、未來發展、中外差距、產業格局等幾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
技術亮點:先進的送紗控制系統
王智認為,通過世界橫機的領軍企業––德國斯托爾公司和日本島精公司展示的樣機來看,在技術層面本屆展會主要集中在送紗控制方面。島精的MACH2SIG-SV和SIG-SV相比以及MACH2X與上屆相比,主要增加的是i-DSCS+DTC即智能型數控圈長系統+能動張力控制裝置和空氣捻結器。
王智進一步解釋,成型編織是針織工藝的優勢。與機織不同的是,針織有成布和成型編織兩種工藝。與成布相比,針織在技術上的控制更加精細。成型衣片和全成型的織可穿衣服的尺寸不是裁出的,而是編織完成的。
橫機在生產使用高檔原料制作的高質量的成型衣片或是織可穿的衣服時,片與片、件與件之間有著嚴格的允差,這只有在精確地控制針織物的關鍵結構參數線圈長度條件下才有可能做到。島精的紗線輸入控制系統有三種不同的等級。DSCS數控圈長系統按照輸入的圈長即一個橫列所需要的紗線長度,以±1%的精確度進行編織,它是要求高精度的成型和全成型不可缺少的裝置。該裝置的智能化升級即i-DSCS智能型數控圈長系統。相對于一邊控制紗線輸入,一邊調節線圈長度和紗線張力的數控圈長系統,i-DSCS則是按照需要,自動控制紗線輸送、歸位方向的智能系統,它使以往在使用上有困難、甚至無法編織的紗線都可以使用,實現了高品質的生產。最新的為i-DSCS+DTC,即在智能系統上再輔以能動張力控制裝置。完美的送紗應該是在恒定張力條件下與定長時喂入。這在高速編織彈性紗、強力較弱的羊絨紗時尤為重要。這種新裝置能滿足該種需要。
斯托爾公司使用的是帶有監測裝置的自動線圈控制裝置ASCON。
未來發展:呈現三大發展趨勢
除了上述的數控送紗技術以外,電腦橫機技術還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高效、高速
隨著機頭尺寸的減小,重量變輕,機頭的運行速度最快已達1.6m/s,比前幾年的1.3m/s提高了23%。每個編織系統所需的機頭寬度最小已達到5英寸。在馬達運動控制軟件中對馬達的運行曲線進行優化,達到機頭既能減少空行距離快速返回,又運行平穩不會產生較大的沖擊力。這些改進能使效率提高30%。
品種適應性
斯托爾在上世紀提出的多針距新概念現已被廣泛認可。無需換針板,就能在很寬的機號范圍內生產各種機號不同規格的產品。選用不同支數的原料和相應的密度,在同一織物上可以顯示兩種針距風格的線圈形態。壓腳技術可以編織多種獨特的立體花型。提花機更換導紗嘴可以轉成嵌花機。
全成型織可穿
盡管國內毛衫企業尚鮮有使用此類機型的,但對其未來發展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織可穿機型的優點是顯而易見,它簡化了工藝流程,只需較少的工序,縮短了生產時間。還可減少接縫,減少紗線和原材料的消耗及半成品儲存的費用,是較佳的資源節約型加工工藝。另一方面,織可穿機型能方便地實現真正的無縫編織,可以賦予織物對應身體部位不同的功能特點,更符合人的生理特點,這樣的服裝穿著更加舒適,尤其是緊身合體的衣服。現代服裝都追求舒適合體的風格、自由創新的款式設計、精致優質的布面和無接縫技術。因此,毋庸置疑,織可穿服裝將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主題。
重點關注:與國際先進的差距
我國電腦橫機與國際先進發展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體現在以下方面。
技術方面
電腦橫機的基本功能國產電腦橫機都已具備,某些工藝專有的為提高效率、增加品種、提高質量方面的功能尚為空白,或者只有個別企業掌握。差別主要表現在:
編織部件:機頭尺寸小型化和輕巧化,快速回轉系統。編織密度的動態調節,新型復合針的應用,單級選針裝置,分針功能(split stitch)等。
送紗部分:可編程控制的送紗系統,步進電機控制的嵌花導紗器等。
牽拉部分:步進電機控制的壓腳裝置。
機型方面:嵌花機型、織可穿機型。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