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生死線的邊緣——制衣業:在夾縫中求生存
夕陽產業——這是天津一家國有制衣企業的書記陳京(化名)對制衣業的概括。
談到加薪潮的影響,許多人把話鋒都對準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中,制衣業成為一個典型。
小制衣廠日薄西山
“一件加工費13元的襯衣,稅后11.11元,漲薪后,勞動力成本占到了6-8元,剩下的錢一半用來負擔員工保險費,另一半負擔煤水電等費用,幾乎沒有利潤可言。我們把生產機器搬到廠內的平房車間,將條件好一點的樓房車間騰出來出租,來維持管理層的工資。”陳京說。
員工加薪后,制衣廠利潤嚴重壓縮,這在素以生產牛仔布聞名的廣東省順德市均安鎮體現得更為嚴重。
時間已是晚上十點,廠里只剩寥寥幾個加班的工人,包括Wilson在內的幾個服裝設計公司和服裝加工廠的老板還在碰頭商量合作的事。
Wilson是均安鎮一家小型服裝廠的老板,提起現在的生意,Wilson連連搖頭,稱生意不好做。“忙活到夜里一兩點都是常有的事,”他說。
在這里,服裝制造不僅是個辛苦活,利潤更是很難有保障。
“我們是頂著幾層壓力在做!”Wilson說,“首先是員工加薪,工人成本增加;其次是原材料上漲,今年棉紗上漲很厲害,一噸達到了4000元;另外,對我們這些出口代工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也造成了很大影響。今年年初勞動密集型行業商會做了一個人民幣壓力測試,上面說出口企業升值3%,利潤將下降30%至50%。”
富士康事件以來,Wilson的服裝廠員工工資提高了40%-50%,這讓他們原本就微薄的利潤更加微薄,僅能達到8%。
Wilson細細算著,就拿生產一條褲子來說,他的出廠價是60元,用料成本是30多塊,工人成本占到20%-30%,牛仔褲送出去水洗要占到20%,還有一部分產品要外發加工,算在一起一條褲子最多賺5塊。
“我身邊的中小型服裝企業很多都死掉了,因為我們在小型企業中還算稍微偏大一點點的,我們做不完的訂單,還可以發給百人內的小廠去加工,今年這些老廠很多都垮掉了。”Wilson如是說。
短短幾年風雨突變
一切仿佛在短短的幾年就變了,在制衣業闖蕩了十幾年的顧亞平提起過去,總是有說不完的話:“最好做的時候得追溯到2003年,那些年給外貿公司加工不愁銷路,還不用擔心貨款回籠。”
而如今,她的生意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窘境。
顧亞平在江蘇紅楓服飾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職務,這個服裝公司擁有200人規模,顧亞平和公司共同經歷了發展、高潮和困境。
“最撓頭的要數加薪,”顧亞平說,“工人工資在兩年前還保持在700-800塊,到今年,一下子漲了70%,至少要到1200-1300元。”
此外,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于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這還不算紡織、印染等環節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全部算在一起有15%-20%左右。
顧亞平感慨道:“出口價格經過爭取倒是提高了6%左右,可那又能怎樣,成本增加比這個要多得多。”
據江蘇省外經貿廳統計,單是江蘇省,截止到今年6月底,私營外貿企業就已超過3萬家,紡織服裝企業占了相當大比例。
企業的利潤一直游走在生死線上,許多制衣廠的廠房內外也隱隱透出一派蕭條之勢。
拿前面提到的天津的陳京來說,就連每個夏季給樹木打蟲子的成本都要細細算計,他說:“打一車藥400塊錢,院子里樹多,需打3車藥,就1200元,為了節省開支,只打了一車藥。”
自主品牌優勢明顯
制衣行業普遍難做,是共識,但偶爾也有零星例外。
同為制衣行業的香港依訊(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為“依訊實業”),把自己的企業打造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桃源地。人力資源行政中心總監湯廣澤一再強調:“對于外界的變化不必恐慌,企業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依訊實業位于著名的中國時裝名城虎門,和前文所述三個企業不同點有二:一是規模大,有上千人;二是擁有自主品牌。
依訊實業員工的加薪與其他企業有所不同,這一行動早在三月份就實施了。加薪讓人工成本總體上漲了20%。
之所以在三月加,是因為每年三月是依訊實業例行評估加薪的月份。“第一要考慮業績,另外是要讓崗位和市場做一個對接。這樣,雖然外界會有一些變化,我們三月份做的這個就可以緩解很多。”湯廣澤說,“不是因為富士康事件引起的加薪,是我們早已經預料到了加薪的大趨勢。”
成本方面,公司每年的年度預算中都會有評估。“我們一般會在3個點以內作變動,其實3個點也蠻大了,”湯廣澤說。
因為有獨立品牌,所以在依訊實業,員工工作內容和工資標準根據技術含量被分為許多層次,其中最高端的設計師可以拿到年薪二十幾萬,制造型人才中,技術型的工人工資在3000-4000元之間,而最為普通的流水線工人,只有1500元左右。
擁有自主品牌的依訊實業,在全國開有上百家連鎖店,所以湯廣澤信心十足地說:“我們不愁銷路。”
有了實力保障,企業才會騰出生產以外的空間,去關注員工的需求。
拿依訊實業來說,他們每周都會給員工發水果,每半個月就發一些毛巾、洗衣粉一類的生活用品。暑期打工人員家里留守兒童多,公司就為他們吃住提供便利,還組織親子游。
相比工資部分,貼牌企業的基層工人工資并不比自主品牌企業低,甚至要高出一塊,只是福利相對較差。但由于客觀環境,貼牌企業主只能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