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壟斷與社會責任之辯:市場機制是解決方案
市場機制是解決方案 央企的壟斷與社會責任之辯
已卸任的國資委前主任李榮融也許是9月14日達沃斯夏季論壇上最受關注的人之一,他在當天的“國企的未來”的話題探討中,主要談及了一些國企經驗,他認為,“經營績效跟產權沒關系,沒有責任心,私有國有都搞不好,安然丑聞和次貸危機就是例子”,“央企是頂梁柱,是穩定經濟的力量,在2008年油價高漲時,沒有中石油中石化,經濟早亂了,如果當時任由國內油價與國際接軌,中國很多行業肯定會無法承受,首當其沖的就是出租車業”等等。
這是“忠臣”李榮融一貫的觀點,盡管同李同臺討論的人中有日本郵政私有化的總設計師竹中平藏,但是在中國央企的巨大“成功”沖擊下,他也難撩其鋒,只是委婉地表示,“在日本郵政私有化改革中,國企有很強的政治力量”。
隨后的交流中,主要也是圍繞著“中國央企的成功是否因為不公平競爭”,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倒是欣賞李榮融的態度,他說“我不否認這其中有不公平,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是誰都可以說不公平”,比如央企雖然有一些優勢,但是它不能隨意裁員,這犧牲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而私有企業則靈活得多;在油價高漲的時候,央企不能隨市定價,它要承擔穩定經濟功能,否則老百姓又有意見……李認為央企有獨特的社會責任,而這其實是對其優勢的一種“削弱”。
就像竹中平藏所表示“國企是一種政治力量的組合”,國企有維護經濟穩定的功能,于是國企當然有索取壟斷權的資格,當別人攻擊央企不公平競爭的時候,李榮融就以央企所承擔的功能來“擋護”,這是一塊硬幣的雙面,“沒有免費的經濟穩定”的午餐,它的付出項是“壟斷特許權”。
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真的熱愛自由經濟、熱愛自由競爭,那么首先就要從大家庭式的穩定心態中走出來,自由經濟的基石就是人們要對自己負責,人們要自強且堅韌地面對人生困境,人們應當自由聯合、獨立平等地建構某種社會保險和穩定機制,而不是總冀望于其他力量的“庇蔭”。所以,如就應當說“我們并不畏懼經濟的自然調整,也不希望其他力量的關心,我們希望開放、全面的自由競爭,我們并不愿意為了暫時的避風而接受壟斷的成本”。一個成熟心態的國民將有著清晰的邏輯和無畏的勇氣,這自然會讓其他力量感到語辭不能“遮羞”、謀取私利無法冠冕堂皇。
在中國的石油行業是開放的,而不是壟斷的前提下,如果油價真的上升,那就承認這個結果,讓自由進入的企業隨市定價。油價上升也許會在初期打擊出租車行業,但出租車主會跟出租車公司談判,會將高昂的租金調下來,這就是市場機制力量主動尋找各種類型的“解決方案”,市場是公平的,只不過它會不時得罪不同的人。
相反,如果國民在危機的時候貪戀其他力量的介入,大講央企的社會責任;而在正常的日子里,又對央企的盈利感到不服,認為不過是壟斷和掠奪消費者福利的結果,就像一些市井“股民、業主和地產商”,在股市房市上漲的時候享受政治力量的紅利,在股市房市下跌的時候要求“救市”,不救市就大罵“失責”,結果是以打著“冠冕堂皇”口號的央企得利者以及監管者反而會瞧不起這樣的可憐國民,國民偶爾吃了一頓免費的午餐,但卻要長期支付這頓口欲的租金。物必自腐而后蟲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沒有對自由和責任的全面理解,自然會陷入尷尬的邏輯困境。李榮融理直氣壯的國企言論,是一塊“試金石”,它不僅考驗的是人們的理智,也考驗人們的勇氣和靈魂。